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化学   43篇
综合类   2篇
物理学   3篇
综合类   3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21.
s-BLM修饰电极对组胺电化学传感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以抗组胺剂修饰的固体支撑双层类脂膜 (s BLM)分子器件体系对组胺的电化学传感行为 .结果表明 ,在s BLM膜中镶嵌抗组胺剂 ,体系对组胺的电化学响应强烈 ,并随着组胺浓度的增加而加大 ,这主要是由于组胺与抗组胺剂的特异性对抗效应引起的 .在接近通常的生理条件下 (pH =7.5 ) ,响应电流与组胺的浓度在 3.0~ 6 0 .0 μg/L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关系数为 0 .9878,表现出较高的灵敏度、选择性及良好的稳定性 .该体系可以在 - 2 0 0mV下用伏安法检测组胺的浓度 ,获得高稳定性和低检出限量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相似文献   
22.
该成果研究了中枢P物质和中枢组胺在肺循环调节中的作用,为医学界研究肺循环的生理、药理和病理生理等提供了新的实验方法和新的理论,而且对临床研究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以及对该症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3.
张文华 《科技信息》2011,(36):205-205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多为慢性经过。找出病因,去除发病因素,是治疗的根本,但引起荨麻疹的病因较多,特别是慢性荨麻疹。麻疹的病因常常难于发现,约有3/4的患者不能找到病因,对经常发作的患者应当使用抗组胺类药物治疗。尽管组胺不是引起荨麻疹的唯一介质,但目前在治疗荨麻疹的过程中,抗组胺药物仍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抗组胺类药物根据其和组胺竞争的靶细胞受体不同而分为H1受体拮抗剂和H2受体拮抗剂两大  相似文献   
24.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测定马来酸氯苯那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锰酸钾在酸性条件下可氧化马来酸氯苯那敏,该反应产生的能量转移到罗丹明6G而产生化学发光,在体系中加入CTMAB可以进一步增强该体系的化学发光强度,据此建立了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测定马来酸氯苯那敏的新方法。该方法线性范围为4.0×10-7g/mL~8.0×10-5g/mL,方法的检出限为3.2×10-8g/mL,对1.0×10-5g/mL的马来酸氯苯那敏进行了11次平行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2.8%;方法用于药剂中马来酸氯苯那敏含量的测定,结果与药典标准法测得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5.
盐酸西替利嗪是第二代抗组胺药,具有旋光性,其中右旋西替立嗪无抗组胺作用。利用CDMPC手性固定相,在高效液相色谱上对盐酸西替利嗪进行了对映体分离研究,考察了醇类添加剂种类及含量对其对映体分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6.
本文采用邻苯二甲醛(OPA)为柱前衍生化试剂,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CE—ED)法测定酱油中组胺的含量。以直径300μm的碳圆盘电极为工作电极,50mmol/L硼砂(pH8.7)为运行缓冲液,对组胺和组氨酸的分离检测条件进行优化。在优化条件下,组胺和组氨酸二组分可在12min内完全分离,检出限分别为7.5×10^-7g/mL和5.0×10^-4g/mL。该方法已经成功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  相似文献   
27.
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水源水中的5种生物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新颖  焦霞  夏敏  刘清  张经华 《色谱》2009,27(4):505-508
建立了离子色谱(IC)同时测定水源水中5种生物胺(BA)(腐胺、尸胺、组胺、亚精胺和精胺)的方法。样品经0.45 μm水膜过滤后,用TSK-GEL SuperIC阳离子交换柱(150 mm×4.6 mm)分离,以甲磺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淋洗,流速为1.0 mL/min,非抑制电导检测,进样量为100 μL。实验结果表明,5种生物胺可以实现基线分离;在1.0~30.0 mg/L范围内,其峰面积与质量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良好;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不高于0.02%,峰面积的RSD小于2.08%;加标回收率为96.0%~107.0%。该法简便、快捷、准确,可以用于水源水中腐胺、尸胺、组胺、亚精胺和精胺5种生物胺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28.
组胺和组氨酸的生物活性与其电子结构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克强  孙玉希  张洪林 《化学研究》2007,18(2):79-81,86
应用微量量热法测定了组胺和组氨酸对大肠杆菌生长代谢的影响规律,并用量子化学方法从组胺和组氨酸的电子结构方面对这种活性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9.
运动—组胺激发试验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运动-组胺激发试验(EHIA)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健康者,118例支气管哮喘,22例过敏性鼻炎,24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进行运动-组胺激发试验,并与单纯运动激发试验及组胺激发试验进行比较。结果:运动-组胺激发试验对哮喘患者的诊断阳性率达97.4%,特异性100%,且EHIA阳性所吸入的组胺量也邮哮喘患者非特异性气道高反应性,结论:运动-组胺激发试验对提高早期或非典型支气管哮喘的确诊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0.
发光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对组胺的识别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组胺为模板分子,α-甲基丙烯酸为共功能单体,锌原卟啉为荧光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合成了一种新的发光性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振荡吸附后检测悬浊液荧光和柱吸附后检测流出液中组胺紫外光谱的变化,对印迹和非印迹聚合物与组胺的结合特性进行了对比.两种方法的结果一致,表明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的识别选择性优于非印迹聚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