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化学   1篇
综合类   3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袁晓飞  赖伟娜  赵振兴 《科技信息》2009,(32):I0316-I0316,I0319
第四系滨海沉积地层主要由砂土、粘性土互层组成,具有水位埋深浅,厚度大的特点,本文结合地层分布的特点,采用悬臂排桩+旋喷桩支护体系,很好地解决了场地狭小及降水等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2.
在分析测井资料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柴达木盆地三湖新凹陷第四系的物性参数 ,结合地质、地震等多信息资料 ,选择某区中型气田 ,从浅至深设计了 1 1个薄互层模型进行平面波波动方程正演模拟 ,计算固体多层介质的平面波合成记录。结合测井储层评价 ,对合成记录作了精细的解释 ,选取了主力气层组所在的模型 3作了详细的描述 ,给出了实际处理的 AVO分析CMP道集的实例。结果表明 AVO技术可以用于该区第四系浅层天然气的识别。  相似文献   
33.
柴达木盆地第四纪底界时代及识别标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人们对第四纪的底界地质年代尚存在不同的看法.明确柴达木盆地第四纪底界的地质年代不仅有利于第四级地层的理论研究,而且对于有效的寻找第四纪生物气藏具有重要的实际.依据孢粉组合变化及古气候演化、强烈的构造运动形成的不整合、沉积物接触关系以及古地磁的变化作为确定第四纪底界的主要依据,综合研究确定柴达木盆地第四纪底界为2.5MaB.P.,这一界面同我国学者所确定的西北地区第四纪黄土的下限以及N.J.Shackleton等依据北大西洋DSDPsite552A钻孔剖面所确定的第四纪大规模冰期开始一致.该界面为向盆地逐渐变为整合接触的不整合面,穿过该界面气候突然变冷,并首次大量出现强壮青星介.  相似文献   
34.
珠江三角洲Ⅱ级河流阶地的地质特征及其年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数年来陆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所发现的零星存留的海拔25~35m的Ⅱ级河流阶地的堆积物,作了精细采样处理,测定了其热释光地质年龄为距今(30.10±2.98)×10~4年~(42.64±3.84)×10~4年,从而首次确定粤中地区存在中更新世地层,并肯定Ⅱ级河流阶地是在中更新世形成的,本文还讨论了Ⅱ级河流阶地的地质特征。  相似文献   
35.
通过分析青藏高原的隆升时期及其幅度,论述了古季风气候形成的时间及其发展变咒的特征。晚更新世束,青藏高原上升到3000米脚上,高原季风开始形成。根据第四系地层和古生物特点,认为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的古季风特点有很大区别。  相似文献   
36.
浅谈CFG桩的施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继东  王文生 《科技信息》2009,(29):I0566-I0567
1.工程概况 新阳高速公路B3标段的CFG桩施工段落地层主要由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组成.第一层为0.5米左右的耕植土,第二层为2米左右的粘土,第三层为8米左右的淤泥,第四层为2米左右的淤泥质粘土.第五层为4米左右的粘土。试桩段落为K13+982.00~K14+052.00,安排1-1-1、1—1—2两台桩机进行试桩。该试桩段落淤泥层较厚,设计桩长均为13米,停灰面(地面以下0.3m)。  相似文献   
37.
随着我国油气管道建设规模的急剧发展,越来越多油气管道不得不穿过已有或规划的地下矿产开采区,尤以煤矿居多。穿过采空区的埋地输油气管道安全取决于地表稳定性,后者是否产生变形及其强烈程度受多种因素控制,第四系覆盖层厚度是其中主要因素之一。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分析了松散层厚度对地下煤层采空区地表及埋地输油气管道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采空区范围、煤层厚度及其覆岩岩性一定时,地表及管道下沉值和水平移动值随着松散层厚度占采深比例的提高而增大;管道破坏最易发生在移动盆地边缘和中心;采空区地表变形后管道轴向应力随松散层厚度线性增大。  相似文献   
38.
基于孔隙水中宏量组分、硬度及TDS升高、Cr^6+、酚、CN等人为环境物质检出及NO3^-含量迅速上升等方面分析,总结出泰安第四系孔隙水化学环境总体上显著退化的演化规律;指出孔隙水化学环境的演化主要受地下水系统水文地质结构、纳污河流、农业活动等的控制和影响,孔隙水化化学环境演化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