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化学   6篇
综合类   1篇
物理学   4篇
综合类   10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稻瘟病菌菌株P131和Y34为材料,利用REMI技术构建了含有8000个转化体的突变体库.对REMI转化的部分条件进行了优化,比较了不同限制性内切酶(XhoI、ApaI和EcoRV)之间REMI转化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稻瘟菌分生孢子在摇培32h和Drisdase消化菌丝2h或3h时较适宜REMI转化;XhoI和ApaI之间没有明显差异,而两者的转化率高于EcoRV.  相似文献   
73.
通过对吉林省近两年的部分稻瘟病菌进行液体培养,并对其中的10个生理小种进行毒性的测定和分析,认为稻瘟病菌提取液的毒性并不和浓度完全成正比关系,而是在某一范围内稻瘟病菌的毒性随着粗毒素的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74.
利用分子标记检测技术,对9种参加2020年上海市水稻区域试验的品种和2种本课题组新培育的新品系的共10个抗稻瘟病基因位点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Pi37,Pi41,Pi-d23个基因在11种水稻中出现的频率达100%,Pi2,Pi5,Pi9,Pi36,Pikm和Pib抗性基因在11种水稻中出现的频率分别为18.18%,9...  相似文献   
75.
76.
野生稻资源中潜存着大量的抗真菌性、细菌性病害资源,因其长期处在野生状态,经受各种自然灾害和不良环境的选择,从而具有很强的抗逆特性,其中研究得最多的特性就是耐寒性。综述了野生稻在抗病、虫、草害及抗逆性等方面的种质资源研究应用现状,指出从野生稻活体中提取抗原载入受体植物使受体植物产生抗性,从而达到抗逆目的的方法,但在技术上还需继续完善。  相似文献   
77.
利用目前稻瘟病不同的优势小种菌株的液体培养提取的粗毒素对水稻幼穗进行处理,稻瘟病菌粗毒素对幼穗的愈伤诱导和分化有强烈的破坏作用,并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或毒素浓度的增大受到破坏的程度愈深.用稻瘟病菌粗毒素浸泡幼穗对其愈伤诱导和分化都产生很强的抑制作用,能够起到抗性筛选的目的,处理的时间在24h以内可以得到胚性愈伤和分化成苗;筛选时毒素的浓度以30%为宜;用粗毒素直接浸泡幼穗愈伤组织对愈伤的伤害很大,得到的分化植株相对较少,但仍可作为一种抗性愈伤筛选的方法,其处理时间以24h较好;而且不同的水稻品种产生的耐性不同,并可以同时筛选出抗稻瘟病的突变体.  相似文献   
78.
利用稻瘟病不同生理小种菌株的液体培养提取的粗毒素对水稻成熟胚进行处理,粗毒素液对水稻胚芽的生长和胚的诱导有严重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相比差异性极显著;不同浓度的粗毒素提取液其作用效果不同,随着毒素浓度的增大或是作用时间性的延长,水稻诱导受到的抑制作用越强。水稻成熟胚组织培养中进行抗稻瘟病菌突变体筛选的毒素浓度在30%较好;浸泡水稻成熟胚以处理72h愈伤诱导和分化效果较好;在进行抗稻瘟病突变体筛选中,以用含毒素的培养基进行诱导愈伤的处理的筛选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9.
1996~2000年从黔江稻区4个县(区)不同品种上采集稻瘟病标样,分离出203个单孢菌株,经7个全国稻瘟病品种鉴定,共检出6群39个小种,其中ZB群出现频率为66.50%,为优势种群;ZA13,ZB1、5、13、16m,出现频率分别为7.88%,5.91%,4.43%,20.69%,7.88%,4.43%,为重要小种.从黔江稻区38个品种中监测出ZB群占整个品种86.84%.  相似文献   
80.
Rice blast, caused by the fungal pathogen Magnaporthe oryzae, is one of the most devastating crop diseases worldwide. The avirulence gene corresponding to rice blast resistance gene Pi7 in field isolate CHL346 was inherited as a single gene, designated AvrPi7, in a segregating population consisting of 189 ascospore progenies derived from a cross between field isolates CHL346 and CHL42.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chromosomal location of the AvrPi7 locus, a total of 121 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 markers were developed based on the whole-genome sequence of reference isolate 70-15 of M. oryzae. Linkage analysis of the locus with these SSR markers showed that eight SSR markers on chromosome 1 were linked to the locus, among which the closest flanking markers MS1-9 and MS1-15 were 3.2 and 16.4 cM from the locus, respectively. For fine mapping, additional PCR-based makers including eight SSR markers and three candidate avirulence gene (CAG) markers were developed in the region flanking both markers. The AvrPi7 locus was genetically delimited within a 1.6-cM region flanked by markers MS1-21 and MS1-22, and co-segregated with the marker CAG2. To construct a physical map of the AvrPi7 locus, molecular markers linked to the Avr gene were mapped on the supercontigs of the ref-erence isolate 70-15 through bioinformation analysis (BIA). Consequently, the AvrPi7 locus was delim-ited to a 75-kb interval flanked by markers MS1-21 and MS1-22 based on the reference sequence. Merodiploids observed in this study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