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教育公平是整合社会各阶层利益、实现社会平等的“最伟大的工具”,教育公平程度与政治认同情感成正比例.“机会均等”的科举“穷人教育”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得以绵延数千年的制度因素.以史为鉴,深入发掘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蕴藏的“公平公正”、“知识本位”教育理念,理性审视当今中国教育产业化、重点大学招生地方化等教育制度,切实贯彻温家宝总理的“穷人教育学”,有利于促进当今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42.
冯荣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26(1):40-42
废除科举制度是清末新政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在消解旧权威,催生新制度,培植新力量,变革旧风俗等方面对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进步影响,同时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秩序、用人制度、社会道德等方面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43.
唐代科举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深刻地影响了教育的发展方向。私学因其自主性和灵活性,能很快调整教育内容和目标以适应科举考试。以应举为目的的私学迅速发展起来。科举考试中,出身于私学的“乡贡”因其更能适应科举考试,因而自唐玄宗后期始开始在进士及第比例中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44.
近代中国,列强环伺,朝廷腐朽。生逢其时的黄遵宪,在青年时代就胸怀天下,器识不凡,他反对封建经学,主张学以致用,对于八股应试之作不屑而无奈,为了取得施展抱负的社会身份,他辗转赴试,然却三战三败。28岁时(1876年)终于科举出仕,遂偕同何如璋东渡日本,成为中国第一位驻日使馆参赞,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 相似文献
45.
46.
47.
48.
陈艳红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2(3):46-49
《聊斋志异》这部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中有20多篇作品涉及到了科举制度。作品中描绘了各具特色的“士子”形象,表达了作者蒲松龄对科举制度的态度。以蒲松龄为代表的士林阶层对科举入仕表现出的是一种爱恨交织的“痴怨”情结。 相似文献
49.
50.
敦煌写本的《兔园策府》、《杂抄》、《蒙求》,蒙书教材随着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变化而不同,论证此类敦煌蒙书的新特质的产生是科举制度对其催生、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