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化学   3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2篇
综合类   8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内蒙古草地退化严重,沙漠化及盐碱化的草地面积逐年扩大,造成碳库大量流失.近年来,通过不同的管理措施,退化草地逐步恢复,进一步增加草地碳库,提高了草地碳汇的经济价值.首先分析了内蒙古地区草地退化的情况,并评估退化草地所具有的碳固持潜力及碳汇价值.其次,选取四子王旗、毛登牧场以及鄂托克前旗等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各类型草原进行了碳固持潜力的案例分析,评估了不同草地管理措施对碳汇价值的影响,针对现场考察的结果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42.
森林碳循环模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人们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活动各个过程研究的深入,森林碳循环模型逐渐发展起来。该模型利用先进的森林植被科学理论和计算机技术模拟森林碳循环的各个步骤,为森林碳循环研究提供更加清晰和有力的科学依据。本文论述了森林碳循环模型中斑块森林碳循环模型和区域尺度的陆地碳循环模型的主要特点,分别选取这两类模型中几个典型的森林碳循环模型评述每类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的优缺点,通过对现有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的分析,探讨了未来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3.
全球增温与碳循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变暖是地球系统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 .全面深入地理解全球碳循环的规律 ,将有助于客观地认识全球增温的原因 .系统地分析了全球碳循环的基本规律 ,评述了各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指出了研究当中应当注意的关键性问题 ,并且提出了目前探索和研究的重点课题 .  相似文献   
44.
45.
全球变暖是地球系统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全面深入地理解全球碳循环的规律,并有助于客观地认识全球增温的原因。系统地分析了全球碳循环的基本规律,评述了各个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研究当中应当注意的关键性问题,并且提出了目前探索和研究的重点课题。  相似文献   
46.
水力侵蚀(水蚀)是土壤侵蚀研究的焦点和热点领域,研究水蚀作用下侵蚀与沉积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对于评估土壤碳的“源/汇”效应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总结了水蚀过程中土壤碳循环的研究现状,从侵蚀过程中土壤有机碳流失的定量研究、有机碳迁移与再分配以及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等3个方面明确了土壤水蚀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动态,并对国内外土壤水蚀过程中的有机碳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建议未来研究中先对水蚀过程中有机碳的破坏、搬运和沉积等全过程进行精准解析和量化,在此基础上揭示其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共同作用下碳矿化特征的响应机制,全面探究水蚀过程中土壤碳收支的动态,量化土壤侵蚀对全球土壤碳循环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47.
台湾海峡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以微型生物食物网在C和P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动力学为核心,研究了台湾海峡主要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物理驱动和,物理与生物、化学的过程的耦合,微型浮游生物对碳循环的贡献等。结果表明,在大的进空尺度上,该海域磺及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主要受水动力调控;夏季南部海峡表现为大气CO2的强源、溶解有机碳是主要的有机碳形态、颗粒有机碳中陆源约占60%;夏季上升流是上层磷的重要来源,其贡献约占光合作用所需磷的16%,对生物生产力的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该海域以微型(Nano)和微微型(Pico)浮游植物为主,其对生物量和生产力的贡献可高达60%和80%,浮游植物的初级产量有一大部分为细菌和异养鞭毛虫表现了较高的生态传递效率,微食物网对传统食物网的贡献可达三分之一。此外,还从物理、化学、生物耦合的角度探讨了ENSO现象对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48.
中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总结中国近年来发表文献中的土壤呼吸数据,分析研究了中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呼吸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中国5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平均呼吸速率依次为:针阔混交林(3.04μmol·m-2·s-1)落叶阔叶林(2.74μmol·m-2·s-1)常绿阔叶林(2.65μmol·m-2·s-1)常绿针叶林(2.60μmol·m-2·s-1)落叶针叶林(2.04μmol·m-2·s-1).落叶针叶林的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10)最高(3.35),常绿阔叶林最低(2.35).总体来看,阔叶林土壤呼吸速率(2.69μmol·m-2·s-1)高于针叶林(2.32μmol·m-2·s-1);然而,阔叶林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2.30)却低于针叶林(2.68).土壤自养呼吸贡献率因森林类型而异,针阔混交林比例最低(30.3%),而落叶针叶林最高(41.2%).土壤呼吸的森林类型间差异是气候因素和土壤碳输入模式共同调控的结果.本研究表明,在预测未来陆地碳循环及其对气候变化反馈效应时,不同森林生态系统间的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差异性应给予充分的考虑.  相似文献   
49.
中国东北地区植被NPP模拟与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北方生态过程模型(BEPS)模拟我国东北地区2003-2012年间植被生产力,以森林、 草地通量站点和区域森林样地生产力调查数据两个尺度验证了模型精度,并对其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在站点上,森林的总初级生产力(GPP)与站点观测值的决定系数(R2)为0.94,均方根误差(RMSE)为1.53g·(m2·d)-1,草地植被的R2与RMSE分别为0.79和0.59g·(m2·d)-1;区域森林生产力调查数据处理结果与模拟的森林NPP的决定系数R2=0.84,RMSE=42.73g·(m2·a)-1;研究区域NPP值呈现东北部高西南部低,由东北向西南方向逐级递减的分布格局;10年来,林地NPP增长最为明显,农田增长缓慢,灌木增减不明显,而草地呈弱下降趋势. 温度和太阳辐射是影响东北NPP变化的主要因素,森林干扰是引发局部剧烈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50.
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循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桂林  张鼎华 《武夷科学》2007,23(1):234-240
本文阐述了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循环研究的进展,详细介绍了在不同植被、不同土壤类型、不同级龄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及动态变化、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循环的土壤有机质模型等。说明了制约森林土壤有机碳存量及状态的内、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