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6篇
  免费   247篇
  国内免费   1775篇
化学   3507篇
晶体学   52篇
力学   10篇
综合类   48篇
数学   3篇
物理学   492篇
综合类   1926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15篇
  2022年   125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112篇
  2019年   107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118篇
  2014年   210篇
  2013年   229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91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222篇
  2008年   227篇
  2007年   235篇
  2006年   232篇
  2005年   214篇
  2004年   223篇
  2003年   226篇
  2002年   242篇
  2001年   229篇
  2000年   195篇
  1999年   211篇
  1998年   206篇
  1997年   211篇
  1996年   157篇
  1995年   162篇
  1994年   155篇
  1993年   150篇
  1992年   164篇
  1991年   113篇
  1990年   97篇
  1989年   83篇
  1988年   60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腐蚀现象对变压器绝缘性能的破坏不容忽视,其中腐蚀性化物与铜绕组作用产生的化亚铜是导致绝缘性能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变压器内部无氧和有氧的情况下,化亚铜的生成主要是因为腐蚀性化物与铜或者与氧化亚铜发生了一系列反应.为深入研究铜缓蚀剂苯并三氮唑(BTA)对铜绕组的缓蚀机理,采用分子模拟技术分析了BTA分子与铜晶体的电荷密度分布和态密度分布;同时利用过渡态搜索、红外光谱研究了BTA分子与氧化亚铜的反应过程.结果表明:加入BTA分子前后的铜表面态密度分布发生了变化,并且利用电荷密度分布图说明BTA分子与铜晶体形成了配位键;同时分析了BTA与氧化亚铜反应前后红外光谱的差异,发现BTA分子的结构已发生改变,与氧化亚铜形成了共价键.以上模拟结果说明BTA分子对铜和氧化亚铜有保护作用,能够抑制腐蚀性化物对铜绕组的腐蚀.  相似文献   
942.
杨凯  章胜男  韩东梅  肖敏  王拴紧  孟跃中 《化学进展》2018,30(12):1942-1959
电池具有远超锂离子电池的高理论比容量(1675 mAh ·g-1),并且兼具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廉以及环境友好等优势。然而,多离子的穿梭效应造成金属锂负极钝化、引起电池容量和库仑效率下降、循环稳定性变差等严重问题,限制锂电池的实际应用。从正极和负极之间的隔膜层出发,引入多离子穿梭的阻挡层被认为是极为有效的研究策略。这些研究策略在缓解多离子穿梭、提高活性物质利用效率、延长循环寿命和循环稳定性方面具有显著效果。本文分类综述了近年来锂电池隔膜功能化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隔膜功能化的研究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943.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对R/S-不对称取代铀酰-salophen进行研究,发现其存在Λ/V-型两种非对映异构体。以Λ/V-型两种非对映异构体为受体探讨了它们与客体分子RRS/SSR-3,5-二甲基-2-(3-氟苯基)-2-吗啉醇的配位作用以及对映选择性识别性能。结果表明:由R/S-不对称取代铀酰-salophen的非对映异构体与客体分子所形成的配合物间的几何构型、Wiberg键序、红外光谱等参数差别不大,但在真空和水、丙酮、甲苯溶剂环境条件下,Λ/V-R型受体比Λ/V-S型受体对客体分子具有更好的对映选择性,且Λ-R型受体在真空和水、甲苯溶剂环境条件下,对客体分子具有良好的对映选择性识别性能。  相似文献   
944.
电池凭借其高的理论能量密度(2600 W·h·kg-1)、丰富廉价的材料来源、且对环境友好等优势,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锂电池活性物质导电性差、多化物易溶于有机电解液等问题所导致的正极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差,仍然是困扰锂电池发展的挑战性难题.我们设计并以廉价易得的小分子化合物对苯二酚和甲醛为原料,通过缩聚反应、与氧化石墨烯原位复合、高温氮化制备了一类新型氮掺杂的碳纳米带固载体材料(NCNB-NG).通过NCNB-NG复合纳米进一步得到的碳-复合正极材料(S@NCNB-NG)表现出更优异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这主要得益于该碳质载体独特的微结构以及改善的导电性.  相似文献   
945.
在保留ADT-OH的3H-1,2-二杂环戊烯-3-酮结构的基础上,用芳乙烯基替换4-羟基苯环,设计并合成了6个二杂环戊烯酮化合物(L1~L6,其中L2, L3, L5和L6为新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 13C NMR和HR-MS(ESI)表征。采用MTT法研究了L1~L6对谷氨酸诱导损伤的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的影响。药理初筛结果表明:给药浓度为10~100 μmol·L-1时,L1, L2, L4和L6均能提高受损HT22细胞的存活率(P<0.01);给药浓度为1 μmol·L-1时,L3和L5均可提高损伤HT22细胞的存活率(P<0.01)。  相似文献   
946.
采用改进型Sagnac干涉光栅写入系统,利用532nm准带隙光曝光源和带+1/-1衍射级的相位掩模板,在两种不同直径的低损耗As_2S_3系玻璃光纤上刻写布喇格光栅,并研究曝光期间光栅的动态特性.实验表明,As_2S_3光纤布喇格光栅透射峰值随光纤直径的减小而增强;在曝光过程中,布喇格波长先是较快地向短波长方向移动,随着曝光时间的延长,布喇格波长缓慢地向长波长方向回复.曝光时间为800~1 000s时,在包层直径为140μm的As_2S_3光纤上获得质量良好的布喇格光栅光谱,其透射峰值可达-2.6dB,带宽为0.37nm.对As_2S_3系光纤纤芯的光敏性分析结果表明,折射率调制幅度和平均折射率变化随曝光时间分别可达到10-4和10-3数量级.  相似文献   
947.
在利用多极法优化设计光子晶体光纤结构的基础上, 充分结合挤压和堆积两种方法的优点, 提出了基于挤压-堆积的新型系光子晶体光纤制备技术, 利用As2S3系玻璃制备了三层孔环结构光子晶体光纤. 通过理论模拟分析得出了该光纤的色散特性和零色散点, 测试了1550nm近红外光纤激光在该光纤中的传输效果和纤芯光斑能量分布, 利用该光斑测试验证了该光纤在近红外的光能传输局部限制能力和光子晶体的光学初步控制现象.  相似文献   
948.
采用正电子寿命谱和拉曼散射研究了不同组分配比的Ge Sex(x=6,7,8,9)系玻璃的微结构.正电子寿命结果显示在x=8时,其平均正电子寿命具有最小值.拉曼光谱结果研究表明,这种系玻璃样品主要由[Ge Se4]四面体和Seμ链的结构单元构成.以上的实验结果用级配理论得到了合理的解释,这两种结构单元配比关系的变化导致系玻璃样品中的自由体积变化,从而导致正电子平均寿命减小.研究发现Ge Se8具有最小的自由体积,即具有最稳定的结构.  相似文献   
949.
合成出了一化四甲基秋兰姆(TMTM),采用溶剂蒸发法培养出了单晶TMTM,通过XRD单晶衍射仪、FTIR、TG-DSC对其进行检测和表征,揭示了单晶TMTM的微观结构和内在规律性。XRD单晶衍射从衍射数据、部分健长和键角, 揭示TMTM的微观结构,单晶TMTM高度有序化的定向排列结构,决定了其高效的橡胶化促进性能。TG-DSC从热效应分析TMTM的性质,FTIR、TG-DSC检测结果表明,单晶TMTM中蕴含很少许的二化碳,FTIR揭示了TMTM内部的化学键键型,和单晶衍射仪从不同侧面检测的结果一致,为确定TMTM的分子结构提供了实验依据。TMTM的分解温度偏高,为采用化仪研究TMTM的橡胶化性能提供参考。本研究为企业选定工作标准品,对TMTM工业化生产进行跟踪检测,评判TMTM的产品性能指标,填报立项TMTM化工行业标准的申报,撰写标准草案,完成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提供基础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950.
细胞内蛋白质的氧化还原状态直接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凋亡,而氧化还原状态的改变对调控细胞的生存或死亡尤为重要。氧还蛋白(Thioredoxin, TRX)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氧化还原调节蛋白,其在细胞内氧化还原状态的变化是发挥其氧化还原调控作用的重要过程。以TRX为对象并以其中的色氨酸残基(Trp)作为内禀荧光探针,利用蛋白质定点突变、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等技术和方法,研究TRX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PX3)相互作用过程中氧化还原态的变化。通过观测TRX以及突变体中色氨酸荧光光谱的变化,研究蛋白相互作用的电子转移模式以及TRX氧化态-还原态之间的相互转化。结果表明氧化态的TRX与还原态的GPX3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并发生电子交换,解释了二者之间电子传递模式为GPX3将电子传递给TRX,为揭示TRX在细胞信号传递过程中的物理化学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