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2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72篇
化学   346篇
晶体学   11篇
力学   9篇
综合类   6篇
物理学   57篇
综合类   32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作者发现金矿(化)点20余处,包括4个类型:(1)受花岗岩中相关剪切带控制的黄铁绢英岩金矿;(2)多金属硫化物石英型脉型金银矿;(3)陆相含炭岩系沉积改造层控金矿;(4)陆相砾岩金矿。(1)、(3)两种类型金矿具工业规模。黄铁绢英岩金矿主要赋存在以胶东群为交代基体的重熔花岗岩或交代花岗岩的构造蚀变带中心。这类构造蚀变带是遭受长期构造应力作用并叠加后期构造破裂经热液蚀变形成的。成矿热液为中温碱性溶液,金多呈金氯络合物形式被活化搬运。该类型金矿与强绢英岩化蚀变关系密切,在韧性剪切带基础上发育的蚀变糜棱岩化花岗岩带上等间距成群出现。陆相含炭岩系沉积改造层控金矿,为缓倾斜层状、似层状、透镜状矿体,受下白垩统莱阳群一段上、下含炭岩系控制。金矿在上、下含炭岩系中多层出现。此类矿床为晚元古代胶北地体隆起为陆,风化剥蚀产物沉积在中生代断陷盆地陆相湖泊基底堆积物中,由于盆地底部丰富的有机质及粘土对古风化产物中分解的自然金的富集作用形成了富金矿源层,AU:14-800ppb。在燕山晚期强烈构造变动影响下,成矿热液活动,有机炭在矿床改造过程中进一步富金作用,形成工业矿床。这是一新类型金矿。  相似文献   
42.
通过简易的化学反应,将导电性颗粒Cu_xS引入到聚丙烯腈(PAN)纤维中,可使其体积电阻率ρv达0.08Ω·cm~0.1Ω·cm.通过V-I特性、电阻与温度的关系以及SEM、X光及XPS等,对导电纤维的导电机理和微结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3.
与科马提岩(超铁镁火山岩)类有关的硫化镍矿床是70年代提出的新的矿床类型,它在硫化镍矿床中约占54%;占世界镍储量的22.7%,占1979年世界开采量的26.1%;它主要产于太古代绿岩带中,但其他年代地层中也有产出。成矿母岩和赋矿围岩均为科马提岩,其鬣刺结构和流层状构造特别发育。本型矿石主要由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磁铁矿等组成,较之与辉长岩类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其镍黄铁矿含量远大于黄铜矿,Ni/Cu比值在10-70之间(与辉长岩类有关的矿床为17)。本文还介绍了本型矿石建造的矿物共生组合、组构、矿体的形状与产状、成矿物质的来源,以及矿床的成因。  相似文献   
44.
本文根据同时平衡原理和电中性原理对Sb-S-H_2O系及Sb-Na-S-H_2O系的碱性负电位区进行了常温下的热力学分析,提出了一个计算和绘制这种体系的电位-pH图的新方法。这个方法所包括的基本观点和计算步骤,原则上适用于一切有多种络合物形成的复杂体系;而且,含有多核络合物和复杂配位(氧代配位体)络合物以及配位体变价和变体的极复杂体系的电位-pH值计算,目前还只能用这种方法完成。  相似文献   
45.
以金属镁、钛、锆和钨以及升华硫为原料,通过温度梯度法合成了硫化镁、硫化钛、硫化锆和硫化钨,并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了合成物的矿物组成,研究了合成体系内升华硫的蒸发量与合成体系容积大小、合成温度以及合成体系抗压强度等参数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合成体系内的最大升华硫蒸发量应为1.15g,并根据此硫蒸发量控制合成体系内的温度梯度和升温速度,安全且大量地合成了硫化镁、硫化钛、硫化锆和硫化钨,其质量分别为56.37,112.00,155.36和247.97g.  相似文献   
46.
16Mn(HIC)钢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恒应变和慢应变速率拉伸实验的方法,研究了16Mn(HIC)和16Mn钢母材、焊缝在H2S环境中应力腐蚀开裂.结果表明:两种材料在酸性H2S介质中均发生穿晶型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SSCC);与16Mn钢相比,16Mn(HIC)钢有更好的抗SSCC性能,钢中的C,Mn,P和S的含量降低有利于提高钢的抗SSCC性能.焊缝及热影响区在焊接过程中,产生的粗大魏氏组织、偏析、缩孔和夹杂等缺陷,降低了焊缝的抗SSCC能力.但是,通过焊后热处理可以适当提高焊缝的抗SSCC能力.  相似文献   
47.
江西冷水斑岩型银铅锌矿床除银铅锌铜矿化之外,局部还出现相当规模的金矿化,对该矿床硫化物矿物和金矿化关系的系统研究表明:一些硫化物硫物的出现和共生组合,它们的成分和成分的变化,不仅反映了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而且与金矿化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8.
本文研究了汞膜电极上硫化汞膜在 Na OH—EDTA—VC 体系中的沉积和溶出行为,试验了富集电位、富集时间、扫描速度,溶液组分与温度的影响。应用本方法对Al(OH)_3和水中的微量硫化物进行测定,检测下限可达0.4ppb。  相似文献   
49.
硫酸盐还原菌对碳钢腐蚀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SRB在无氧气氛下对碳钢的腐蚀作用,以API培养基为基础的腐蚀失重试验表明,在接种SRB后,碳钢腐蚀速度明显下降,而当加入Fe2+离子后,SRB的繁殖速度明显加快,且腐蚀速度的增加幅度更大,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显示,碳钢在此条件下的腐蚀速度与SRB的数量和活性并无直接的关系,而主要在于细菌繁殖过程和钢铁腐蚀过程中,在金属表面所产生的铁硫化物膜的性质  相似文献   
50.
This is a report of the study of the authigenic sulfide minerals and their sulfur isotopes in a sediment core (NH-1) collected on the northern continental slop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here other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vidence seems to suggest gas hydrate formation in the sediments. The study has led to the findings: (1) the pyrite content in sediments was relatively high and its grain size relatively large compared with that in normal pelagic or hemipelagic sediments; (2) the shallowest depth of the acid volatile sulfide (AVS) content maximum was at 437.5 cm (>2 μmol/g), which was deeper than that of the authigenic pyrite content maximum (at 141.5-380.5 cm); (3) δ 34S of authigenic pyrite was positive (maximum: 15‰) at depth interval of 250-380 cm; (4) the positive δ 34S coincided with pyrite enrichment.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Black Sea sediments by Jorgen-sen and coworkers, these observations indicated that at the NH-1 site, the depth of the sulfate-methane interface (SMI) would be or once was at about 437.5-547.5 cm and the relatively shallow SMI depth suggested high upward methane fluxes. This wa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pore water sulfate gradients and core head-space methane concentrations in sediment cores collected in the area. All available evidence suggested that methane gas hydrate formation may exist or may have existed in the underlying sedi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