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0篇
化学   3篇
力学   1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1篇
综合类   6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1.
通过对李洲坳东周墓出土玉器进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粉晶衍射(XRD)分析,结果表明:红外光谱显示所测4件样品均为透闪石质软玉;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样品G47∶3和G36∶1由较纯的透闪石组成,G21∶1和G21∶2主要矿物为透闪石,但是出现高岭石矿物的峰,表示其受沁后,出现黏土化。  相似文献   
12.
在对明代僧人周云端(周吉祥)的两座墓塔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并根据墓碑中记载的墓主生平及史籍中的有关史料,对墓塔的建筑造型及艺术特色,墓主人的生平传奇,以及分别在两处建造墓塔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玉觿的演变过程,分析了李洲坳墓葬出土玉觿及金箔的形制及纹饰特点,推断了李洲坳墓葬的大致年代及等级。李洲坳东周墓出土的玉觿具有器形体薄、扁平状,弯曲弧度大,素面的特点,其年代大致在春秋到战国,为贵族墓葬。金箔上"七"组龙纹的级别应该相当于诸侯王一级,说明拥有该金器的李洲坳东周墓主人可能是一方诸候。该推断与考古学者的...  相似文献   
14.
蔡邕碑文谀墓之弊,前人早有论述,但尚有系统论证的必要,对照蔡邕碑志人物与史传记载的差异,联系时代风气及蔡邕碑文的创作风格,都可证明蔡邕的谀墓,因此王银忠先生<论蔡邕碑文非"谀碑">一文确有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5.
汉画像石墓是为死去的人建造和服务的,表达了墓主人在另一个世界的生活状态,画像思想反映了生者寄希望于死者的目的,是按活着的人的意愿而做的,而这一切就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是伴随着汉代社会思想的统一、社会精神信仰的形成而产生发展的,因此说汉代社会信仰的确立是汉画像石墓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前藏于山西省博物院的牺尊立人盘,把生动活泼的牺尊,身段婀娜、面目清秀的少女和做工精关的镂空盘有机协调地结合在一起,器上纹饰集中体现了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纹饰特点.该器充分体现了战国青铜工艺制作者的奇思妙想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艺术.  相似文献   
17.
徐老先生墓葬的发现,证明了古历山群早在宋元时期已具相当规模,庙群延续700余年,文化沉淀深厚,简朴的办庙宗旨和尊老、奉老和葬老的精神世代相传.  相似文献   
18.
李林 《科技资讯》2009,(25):117-117
中国传统墓式庄重大气,在全国各地公墓中数量众多,国人接受度很高。近些年来,因为艺术墓能够反映逝者独特的人生,使墓体承担更丰富的人文内涵,从而推动公墓向人文纪念公园迈进。艺术墓的设计过程中就应当注重反应逝者的闪光的点滴;注重反应生者对逝者的怀想要点;注重挖掘内在的人文纪念因素。使得墓团中经过精心设计的艺术墓反应出所在城市中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的那些或平凡或光辉的一生。记录种种令人怀想令人回味的人生故事。  相似文献   
19.
吉安地区旅游资源有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交通条件有自北至南贯穿全区五县一市的京九铁路;有从北京至珠海纵贯全区南北的105国道和从成都至厦门横贯我区东西的319国道;还有南昌一赣粤边境的全封闭的一级公路。根据这些有利条件,吉安地区政府作出了“一带连四区”的旅游总体框架结构布局:京九旅游带,井冈山游览区,吉安游览区,峡江玉笥山游览区,新干游览区。  相似文献   
20.
腰坑墓葬俗在我国肇起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北方地区的商和西周时期,这一葬俗文化极为流行,东周时期逐渐衰弱,战国以后消失。而在南方地区则相反,商和西周时期腰坑墓资料发现不是太多,东周时期数量大增,分布甚广。据考古发现资料获知:这一葬俗文化最先起源于南方湖北地区,尔后向北传播到了北方中原地区。再据民族学资料:在我国西南地区,直到解放后仍见有这种腰坑葬俗。这一葬俗文化从社会的另一层面向我们真实反映出了中国先秦时期社会制度的某些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