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9篇
化学   63篇
物理学   2篇
综合类   11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Occurrence of sulfonamide antibiotics in sewage treatment plant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occurrence of sulfonamide antibiotics (SAs) was investigated in the six sewage treatment plants (STPs) of Beijing, China. Of the 13 objective antibiotics, suIfamethoxazole, suIfapyrldine, suIfamerazine, sulfadiazine and suIfamethizol were detected in the influents with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1.2 ± 0.45, 0.29 ± 0.25, 0.048 ± 0.012, 0.35 ± 0.52 and 0.33 ± 0.21 μg·L^-1, respectively, and those in the effluents were 1.4 ± 0.74, 0.22 ± 0.19, 0.021 ± 0.008, 0.22 ± 0.21and 0.01± 0 μg·L^-1, respectively. SuIfamethoxazole was the predominant compound detected, and was found in all wastewater samples with the other two compounds sulfapyridine and suIfamerazine.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suIfadiazine was first reported in wastewatera, and the concentration levels of all detected compounds except for suIfamethizol (detected once in the effluent samples) in the influents were observed to be similar to those in the effluents. From the dsts in this study, it can be found that suIfamethoxazole, suIfapyridine, suIfamerazine and suIfadiazine could be partly removed in anoxic and aerobic treatment unit and vice versa in anaerobic process, which led to their low or even negative removal rates in the effluents. The increase on the concentrations of suIfamethoxazole and suIfapyridine in the effluents was found probably due to the biotransformation of their acetylated forms in anaerobic treatment unit. In addition, 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biodegradation of suIfamethoxazole and suIfapyridine could partly occur during the anoxic and aerobic process, while suIfamerazine was partly eliminated in the anaerobic and anoxic units.  相似文献   
62.
研究了南海海洋细菌嗜水性气单胞菌Aerom onas hydrophila(5-213)和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13-203)在培养基中添加单萜(D)-柠檬烯后提取产物的组成变化情况。经GC-MS分析发现该两细菌对(D)-柠檬烯有显著的生物催化转化作用,能对底物进行不同程度的氧化、还原、水解、酯化、开环等反应,并产生丰富的系列结构不同的其它萜类化合物:包括单萜、倍半萜、二萜、以及三萜等。通过单萜微生物转化和生物合成必将获得新的活性萜类产品,也为丰富的天然单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63.
虎杖中虎杖苷的微生物发酵转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中药材虎杖中筛选到一株具有转化虎杖苷能力的根霉菌株T-34,利用该茵株产生的β-葡萄糖苷酶能将虎杖苷转化为白藜芦醇.虎杖的液体发酵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根霉菌T-34能够直接利用虎杖煮提液中的碳源、氮源等作为其生长所需的营养,并且产生的β-葡萄糖苷酶与底物虎杖苷的转化具有相对应的关系,用HPLC测得虎杖苷的转化率达98%.  相似文献   
64.
腈的生物转化不对称合成β-氨基酸和β-氨基酰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大友 《有机化学》2008,28(8):1439-1444
含有腈水合酶和酰胺水解酶的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 AJ270能在非常温和的条件下催化一系列β-氨基苯丙腈衍生物的水解反应, 生成相应的β-氨基酸和β-氨基酰胺. 底物结构对生物转化反应的效率及立体选择性影响很大. 3-氨基-3-苯丙腈的生物水解反应显示了较低的立体选择性, 而氮甲基取代衍生物的水解反应则显示了中等立体选择性, 生成相应S构型β-氨基酸和R构型β-氨基酰胺. 氮上大位阻取代基显著降低生物催化效率.  相似文献   
65.
采用乌头碱和人肠内细菌体外温孵的方法, 探讨乌头碱在肠内的生物转化规律. 乌头类生物碱在ESI正离子模式条件下形成质子化分子[M+H], 利用离子阱电喷雾串联质谱和傅立叶离子回旋共振电喷雾串联质谱方法可以直接分析乌头碱的转化产物. 本文首次报道了乌头碱在人肠内菌群环境中产生16-O-去甲基乌头碱, 16-O-去甲基乌头碱可进一步被肠内细菌转化, 通过脱乙酰基、脱苯甲酰基、脱甲基、脱羟基以及酯化反应, 产生新型的单酯型、双酯型和20余种脂类生物碱等转化产物.  相似文献   
66.
采用大鼠肠道微生物和小檗碱进行体外厌氧共培养,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联用仪(UPLC-Q-TOFMS/MS)分析小檗碱的代谢产物,探讨大鼠肠道微生物对小檗碱的生物转化过程.采用UPLC的方法,有效分离得到小檗碱及其代谢产物,再采用串联质谱对代谢产物进行结构解析及鉴定.研究结果发现,在体外条件下,大鼠肠道微生物通过脱甲基、脱羟基、去亚甲基等反应将小檗碱转化为小檗红碱,药根碱等5种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67.
以5-雄烯二醇为原料,用微生物转化的方法合成了两个重要的神经甾体5-雄烯-3β, 7α, 17β-三醇和5-雄烯-3β, 7β, 17β-三醇。所用菌种总枝毛霉为我们自己筛选,并首次应用于5-雄烯-3β, 7α, 17β-三醇和5-雄烯-3β, 7β, 17β-三醇的合成中。  相似文献   
68.
近年来,肠道菌群作为隐形器官成为研究机体代谢和疾病治疗的新热点,在中药分析中也受到广泛关注。中药口服后部分原型成分经肠道菌群转化为药效更强的物质,肠道菌群被认为是解释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的中药成分在体内仍能发挥强大药理作用的关键突破口。该文总结了传统的肠道菌群孵育技术与新兴的类肠道模型,并对肠道菌群孵育技术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其中传统肠道菌群孵育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中药分析与成分的生物转化领域,但后者的应用研究较少。这些新兴技术的发展为中药分析提供了新的方向,或可进一步挖掘菌群与中药作用的新机制。该技术与中医药研究的结合有益于指导中医临床合理用药,推动中药新药研发等,对提升中医药国际认可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9.
南海海洋真菌Hypoxylon oceanicum(326#)以葡萄糖(10g/L)、蛋白胨(2g/L)、酵母膏(1g/L)、20%的人工海水为培养基,在培养液中添加200mg/L的1,2,3,4-四氢萘,培养7d,对转化产物进行提取,经GC—MS和NMR检测,发现转化产物中有1个主要氧化产物3,4-dihydro-4-hydroxy-1(2H)—naphthalenone,占96.16%。另外3个氧化产物为:3,4-dihvdro-1(2H)—naphthalenone,1,2.3,4-tetrahydro-1-naphthalenol和1,2,3,4-tetrahydro-1,2-naphlhalenediol。该微生物催化氧化反应发生在四氢萘的非活性的饱和碳上,显示出海洋真菌Hypoxylon oceanicum(326#)具有独特的生物氧化机制。  相似文献   
70.
本实验筛选到一株能高效转化薯蓣皂苷生成薯蓣皂素的菌株,并进行液体发酵转化,HPLC检测发酵前后薯蓣皂苷及薯蓣皂苷元含量的变化,表明经菌株的转化作用后,黄姜中的薯蓣皂苷生成薯蓣皂苷元,对发酵条件包括培养基成份,底物浓度,装量,接种量,转速进行优化,并找到充分利用黄姜的生态环保的预处理方法,发展出一种高效清洁的薯蓣皂苷元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