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化学   2篇
力学   5篇
数学   3篇
物理学   28篇
综合类   127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6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正>1.乌普萨拉位于瑞典东部,是瑞典旧王朝的故都,12世纪时,瑞典各公国常在这里开会。1859年2月19日,阿累尼乌斯出生在乌普萨拉附近的维克镇。2.小时候,阿累尼乌斯显现出过人的学习天赋。哥哥写作业时,他常坐一旁静静地看。凭着这种学习方法,他3岁时便能认识一些瑞典语单词,6岁时就能运用演算知识帮父亲算账。  相似文献   
132.
瑞典化学品管理局对该国两间商场的玩具以及儿童首饰进行抽检,发现存在铅、镉、镍元素含量超标的情况。在29款被抽查的儿童首饰中,7款产品被检出镉、镍含量超标;3款产品镍元素释放量超标;4款产品镉含量超标。此外,12款在售产品虽在目前仍符合铅含量的要求,但是根据将在2013年10月9日正式生效的欧盟法规要求,也将存在铅超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3.
《光谱实验室》2007,24(1):33
摄尔絮斯出身于一个著名的科学家族。他的父亲和祖父是数学家,叔父是植物学家。1730年,他成了乌普萨拉的天文学教授,1740年负责在那儿建造一个新的大型天文台,但是,他并未能享用多久,因为他去世相当早。他是第一个尝试用某种装置(而不是只凭肉眼)来测量星光强度以确定星的等级的人。  相似文献   
134.
中国有句古话:“人前教子,背后教妻”。然而在瑞典,却有着正好相反的做法:人前不教子!这种教子理念,体现了瑞典父母对孩子人格的尊重。  相似文献   
135.
一个只有900万人口的国家,却有着爱立信、ABB等众多高科技跨国公司;政府投入不及NASA的零头,却有着众多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出现过多名诺贝尔奖得主,却并非因为那里是诺贝尔的故乡。其中的奥秘何在?今年3月,本刊记者走访了瑞典的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亲身感受到了他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所表现出的睿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36.
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5日宣布,将2004年度物理学奖授予三位美国科学家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策和弗兰克·维尔切克.  相似文献   
137.
138.
这位在锁业扬名立万的瑞典爱立信公司新任CEO宣称:不要认为不懂电信就不能领导电信企业,管理对于每个企业都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39.
半月述评     
最近一个时期中,社会主义国家继续采取了积极主动的外交措施:以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米高扬为首的苏联政府代表团访问了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缅甸,越南、中国、蒙古等国;瑞典首相应邀访问了苏联,同苏联发表了联合公报;继马林科夫之后,苏联国家领导人布尔加宁和赫鲁晓夫将于4月18日到英国进行访问;在伦敦裁军小组委员会上苏联又提出了新的裁军建议;我国对外贸易部部长叶季壮访问了埃及和苏丹。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各国间的友好合作,促进国际局势的进一步缓和。另一方面,菲律宾的反美浪潮正日益高涨,锡兰亲西方的集团已在选举中遭到失败。北大西洋集团中最小的成员国冰岛,也要求修改冰美"防御协定",撤退美国驻  相似文献   
140.
1895年12月27日,瑞典伟大的发明家、炸药大王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B.Nobel,1833~1896)在巴黎马拉可夫大街的寓所里,亲手用瑞典文写下了4页遗嘱,并存放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家银行里.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圣列莫的别墅中去世.1897年1月,这份存放的遗嘱,由遗嘱执行人瑞典土木工程师拉格纳·索尔曼和鲁道夫·利列克维斯特一起拆封,并公诸于世.这就是现代史上一份最为著名的遗嘱,这份遗嘱最终奠定了诺贝尔基金会和诺贝尔奖金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