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50篇 |
免费 | 270篇 |
国内免费 | 535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326篇 |
力学 | 2篇 |
综合类 | 10篇 |
数学 | 8篇 |
物理学 | 816篇 |
综合类 | 29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25篇 |
2021年 | 24篇 |
2020年 | 27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28篇 |
2016年 | 26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55篇 |
2013年 | 43篇 |
2012年 | 42篇 |
2011年 | 62篇 |
2010年 | 61篇 |
2009年 | 80篇 |
2008年 | 91篇 |
2007年 | 67篇 |
2006年 | 67篇 |
2005年 | 71篇 |
2004年 | 54篇 |
2003年 | 40篇 |
2002年 | 41篇 |
2001年 | 49篇 |
2000年 | 41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26篇 |
1997年 | 34篇 |
1996年 | 35篇 |
1995年 | 34篇 |
1994年 | 50篇 |
1993年 | 39篇 |
1992年 | 30篇 |
1991年 | 27篇 |
1990年 | 23篇 |
1989年 | 29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用一个简化模型概括的低激发态重子主要衰变分支比和我们在文献[2]中给出的基本关系,得出L=1激发态重子对∑+(1385),∑+,Ξ0(1530)和Ξ0的衰变贡献,进而用γ共振能量下的实验值R1=(1530)/Ξ,R2=∑(1385)/∑和R3=∧(1520)/∑(1385)作输入,估算了L=1的各激发态重子的产生比例. 相似文献
52.
53.
Er3+掺杂ZBLAN非晶的激发态频率上转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非晶ZBLAN光纤玻璃中掺杂稀土离子Er3+的上转换发光的研究表明,在室温、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的激发下,Er3+的荧光主要是通过单离子步进双光子过程发生的,而其多光子过程虽然非常微弱,但在强的半导体激光的照射下也可产生.通过对这两种不同过程的实验测量,可以为进一步深入地研究上转换机制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54.
激发双参数变形奇偶相干态的压缩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激发奇qs相干态a+mqsα〉oqs和激发偶qs相干态a+mqsα〉eqs的压缩特性,数值计算了参数m,s和q对qs压缩函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q或s偏离1较远时,态a+mqsα〉oqs和a+mqsα〉eqs都能呈现出强烈的qs压缩,而且随着r2的增大qs压缩函数出现振幅和周期都递增的振荡现象,其振幅不但随q或s的减小而急剧增大,而且也随着m的增大而急剧增大,其周期随q或s的减小而增大但与m无关,从控制光场的压缩效应来看,场模上光子数增加数m可作为第三个独立的调节参数来使用;(2)对于大多数r,qs压缩函数对s的敏感度大于对q的敏感度,即通过调节参数s来控制光场的压缩效应要比通过调节参数q更有效. 相似文献
55.
激发双参数变形奇偶相干态的反聚束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在双参数变形奇偶qs相干态上重复作用玻色产生算符,构造了激发奇qs相干态aqs+m|α〉qso和激发偶qs相干态aqs+m|α〉qse,并用数值计算研究了参数m,s和q对反聚束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1)当r较小时,对于偶qs相干态,激发可使原来强烈的聚束效应变为强烈的反聚束效应;(2)当q(q≤1)偏离1较远时,随着r2的增大,二阶qs相关函数出现振荡现象(即反聚束效应和聚束效应交替出现),其振幅和周期都随s和q的减小而增大,但不明显受m的调节;(3)当q→1时,二阶相关函数同样出现振荡现象,其振幅和周期不但随着s的减小而增大,而且明显地受到参数m的调节;(4)对于大多数r,二阶qs相关函数对s的敏感度大于对q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56.
基于自由电子气近似,可得到很多种不同的交换参数的理论算法.本文利用这些交换参数模型,对Na原子的主线系4p~15p的激发态能级进行了计算.通过计算结果与实验值比较,认为基于维里定理的交换参数算法应更优于其它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57.
依据最弱受约束电子势模型及其微扰修正理论,计算了铍原子1s22pnd 1Po1 (n=3-50)双激发态系列能级和量子亏损。计算结果与已有的实验结果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58.
利用QCISD(T),SAC-CI方法和cc-pVQZ,aug-cc-pVTZ,6-311 G及6-311 G(3df,2pd)基组,对MgH分子的基态X2Σ ,第一简并激发态A2Π和第二激发态B2Σ 的结构进行优化计算.通过对4个基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得出6-311 G(3df,2pd)基组为最优基组.使用6-311 G(3df,2pd)基组和QCISD(T)方法对基态X2Σ ,SAC-CI方法对激发态A2Π和B2Σ 进行单点能扫描计算,然后采用Murrell-Sorbie函数及修正的Murrell-Sorbie C6函数进行拟合,得到了相应电子态的势能函数参数和对应的光谱常数.计算结果表明,用修正的Murrell-Sorbie C6函数计算得到的MgH分子基态和第一简并激发态的光谱常数ωe,ωexe,Be,αe与实验数据吻合很好.表明修正后的Murrell-Sorbie C6函数能更为准确地描述MgH分子的基态和第一激发态的势能函数. 相似文献
59.
观测了2-(2′-羟基苯基)苯并噻唑(HBT)在不同极性溶剂中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详细研究了溶剂极性对HBT发生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WT)影响的机制。吸收光谱表明在常态条件下,HBT在各种溶剂中都以烯醇式构型和酮式构型共同存在,但以烯醇式构型占绝大多数。荧光光谱表明在纯环己烷溶剂中,HBT被紫外光激发时,绝大多数烯醇式构型发生ESIPPT转变为酮式构型,分子的ESIPT效率最大。在含有乙醇的极性溶剂中,HBT烯醇式会形成溶剂化的烯醇式构型,阻碍分子发生ESIPT反应。溶剂中乙醇含量愈多极性愈强,溶剂化烯醇式的成份就愈多,HBT的ESIPT效率就愈低。以400nm光激发HBT溶液时,在510nm处发现酮式构型荧光,从而确认了400nm处的弱吸收是酮式构型的吸收;且在436和456nm处还有新的荧光峰,分析其可能来源于酮式构型去质子化阴离子的发射。 相似文献
60.
采用能量自洽法研究了Cl2分子D’(2u3)态的解析势能函数。结果表明,对于Cl2分子D’(2u3)态,传统的解析势能函数Morse势与基于实验的Rydberg–Klein–Rees (RKR)数据有明显偏差,普遍认为优秀的Murrell–Sorbie (MS)势的改进型Huxley–Murrell– Sorbie (HMS)却给出了与物理意义不符的势能行为。采用能量自洽法Energy Consistent Method (ECM)研究得到的三阶解析势能函数ECM(3)对HMS的势能行为虽有改进,但仍与RKR数据不符。我们对Cl2分子D’(2u3)态的解析势能函数进行了高阶修正,将ECM(3)势推广到五阶,得到的五阶解析势能函数ECM(5) 结果与RKR数据符合得很好,并且正确描述了包括渐近区和离解区在内的全程势能行为,而渐近区和离解区内的实验势能数据常常是缺乏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