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6篇
  免费   174篇
  国内免费   125篇
化学   99篇
晶体学   43篇
力学   10篇
综合类   8篇
数学   2篇
物理学   383篇
综合类   26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81.
磷原子形成的奇数和偶数团簇离子的信号存在明显的强度差异. 当团簇离子尺寸n>25时, 奇数团簇离子的信号强度一般会远远超过其邻近的偶数团簇离子. 为更好地理解团簇尺寸对这一现象的影响, 本文通过真空中激光溅射红磷的方法, 利用质谱对磷团簇离子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可以产生较大尺寸(n~500)的磷团簇离子. 进一步对团簇离子的强度分布进行分析表明: 随着正负离子团簇尺寸的增加, 奇/偶数离子强度差异都会逐渐减小. 根据它们的变化趋势, 可以预测: 当n>1000时, 奇/偶数离子强度交替的现象可能会消失. 这一结果正反映出团簇在从原子演变到凝聚态物质过程中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782.
以聚乙烯不干胶掩膜版法结合金属溅射沉积技术在FR-4玻璃纤维版上制作了由6个金膜工作电极(1 mm×2 mm)、1个大面积金膜对电极(2 mm×13 mm)和1个厚膜Ag/AgCl参比电极构成的集成化金膜阵列电极系统,并利用电化学手段对阵列电极系统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K3Fe(CN)6在厚膜Ag/AgCl/1.0 mol/L NaCl参比电极上的式电位与商业Ag/AgCl/3.0 mol/L NaCl参比电极相差0.067 V;参比电极放置1个月后,测量电位未发生明显变化。利用扫描电化学显微镜对工作电极表面平整度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工作电极表面具有较好的平整度。通过测量H2SO4还原峰面积评价了工作电极电化学面积的批内、批间一致性;通过K3Fe(CN)6在电极上的Ipa/Ipc比值评价了工作电极电化学特性的批内、批间一致性。结果表明,阵列电极面积和电化学特性具有良好的批内和批间一致性。对集成化金膜阵列电极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聚乙烯不干胶掩膜版法结合金属溅射沉积技术制作的阵列电极能够满足电化学电极的要求,可作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基础电极。  相似文献   
783.
对淀积在玻璃衬底上厚度约60 nm的金银合金溅射薄膜进行硝酸腐蚀脱银处理, 得到纳米多孔金薄膜. 利用自建的波长检测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传感装置研究了腐蚀时间对纳米多孔金薄膜SPR特性的影响, 结果发现纳米多孔金薄膜与水溶液接触后在400-900 nm光谱范围内不具有SPR效应, 而当薄膜置于空气中时会产生明显的传播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峰, 其共振波长随腐蚀时间增加逐渐红移. 纳米多孔金薄膜在空气气氛中的SPR效应使其能够用于原位监测气相分子在孔内的吸附, 还可对在液相中吸附的生化分子进行离位测试. 本文对L-谷胱甘肽、L-半胱氨酸、2-氨基乙硫醇三种含巯基的生化小分子在纳米多孔金薄膜内的吸附进行了离位分析, 结果表明与传统的致密金薄膜SPR芯片比较, 纳米多孔金薄膜对这些分子显示出更高的灵敏度和更低的检测下限, 这归功于多孔金的大比表面积使其能够吸附大量的生化小分子. 实验还对乙醇蒸气在纳米多孔金薄膜内的吸附进行了原位监测, 发现吸附平衡所用时间较长, 约为160 min.  相似文献   
784.
王娟  王进  盛六四  张允武 《化学学报》2004,62(4):355-361
利用激光溅射-分子束的方法研究了Al+和乙硫醇的气相化学反应,结果观察到了Al+与1~6个乙硫醇分子形成的团簇离子. 对团簇离子进行了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找到了两种类型的异构体Al+(C2H5SH)n和HAl+SC2H5(C2H5SH)n-1,计算得到了相应的稳定结构和能量.分析质谱信号强度,结合理论计算结果,可推测出实验得到的n=1的产物离子是Al+(C2H5SH). n=2和3时产物离子开始转变为HAl+SC2H5(C2H5SH)n-1, n=4时,HAl+SC2H5(C2H5SH)3和Al+(C2H5SH)4两种产物离子都存在,n≥5以后,团簇离子Al+(C2H5SH)n开始成为主要的产物离子.  相似文献   
785.
采用溅射溅射与退火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氧化钆掺杂的氧化铈(GDC)隔层,并考察了其对固体氧化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200 ℃下溅射获得了立方结构氧化钆掺杂的氧化铈均匀薄膜,在900-1100 ℃范围内的退火处理使得GDC薄膜致密,从而有效阻止了氧化钇掺杂的氧化锆电解质与阴极材料之间的反应,大幅度提高了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786.
以激光溅射的方式,可以产生不同尺寸与组分的原子团簇.但是对这些团簇的生长过程,却一直缺少比较深入和细致的研究.本文结合激光真空溅射石墨的实验条件,考虑了激光能量、体系膨胀、环境压力、热量辐射等诸多因素,建立了在该条件下碳原子团簇生长的物理模型,得出了相应的动力学方程的数值解.计算结果表明:每个激光脉冲溅射出约8×10-9mol(5×1015个)粒子,它们产生时的初始压力约为2×105Pa.由于扩散等因素,团簇的形成反应在7.85μs后已不可能进行,但是各团簇产物的产率在反应开始后0.4μs左右已达到最大值,在约1.5μs内反应即已基本完成,因为此后原子团簇的尺寸分布不再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787.
以高能量密度的脉冲激光束在高真空中直接溅射金粉和红磷的混合物,产生了丰富的金-磷二元原子簇正负离子(m=1~21,n=1~20)和,记录了它们的飞行时间质谱.这些簇离子的相对信号强度大都呈现奇偶交替的变化规律.随着成簇原子数的增加,簇离子组分中磷的相对含量逐渐减少,对应于相同成簇金原子数的成簇磷原子数分布范围变窄,簇离子的结构与性质逐渐由简单络离子向其宏观凝聚态化合物转化.在较大的簇离子中,成簇金原子很可能相互成键,构成簇离子的核心  相似文献   
788.
《光子学报》2021,50(7)
为获得性能优异的透明介质薄膜,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以ZnS陶瓷靶为靶材,在玻璃衬底上室温沉积纳米晶富锌ZnS薄膜,通过X射线衍射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仪、分光光度计、光谱椭偏仪重点研究了不同射频功率对制备的纳米晶ZnS_X薄膜的晶相结构、表面形貌及光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射频功率对ZnS_X薄膜晶相形成和结晶度具有重要影响;随着溅射功率的增加,ZnS_X薄膜中Zn和S元素的比例、特征拉曼峰的强度以及折射率的值都先增大后减小,薄膜的光学带隙从3.86 eV降低至3.76 eV;当溅射功率为150 W时,为ZnS_X薄膜具有立方相结构及高结晶度的最优条件,薄膜的Zn/S比接近于标准化学计量比,达到1.23,可见光平均透过率大于80%,550 nm下ZnS_X薄膜的光学折射率为2.03。  相似文献   
789.
离子溅射的微区叠加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震遐 《物理学报》1994,43(1):161-168
荷能离子轰击固体表面在往使表面产生特定的结构,因而改变溅射总产额和微分产额。这些变化是由于表面结构改变而引起的几种效应,例如弹离子入射角、形貌对发射粒子的屏蔽以及合金表面元素按微区局域富集等的影响而产生的,本文发展了一种考虑上述诸效应的理论方法,并详细讨论该方法在元素(Cd)和合金(AlxSn100-x)靶实验微分产额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  相似文献   
790.
汪建华  邬钦崇 《物理学报》1999,48(5):955-960
蓝宝石上外延生长ZnO薄膜在表面波和声光器件中有重要的应用.用微波电子回旋共振(ECR)等离子体溅射法在蓝宝石(0112)晶面上外延生长了ZnO薄膜,膜无色透明,并且表面光滑,基片温度为380℃,为探索沉积工艺参数对薄膜结构的影响,用XRD对不同基片温度和沉积速率生长的ZnO薄膜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