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27篇
  免费   1218篇
  国内免费   1233篇
化学   1549篇
晶体学   444篇
力学   149篇
综合类   71篇
数学   21篇
物理学   1800篇
综合类   3944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41篇
  2022年   140篇
  2021年   162篇
  2020年   140篇
  2019年   127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167篇
  2016年   157篇
  2015年   227篇
  2014年   390篇
  2013年   384篇
  2012年   339篇
  2011年   403篇
  2010年   378篇
  2009年   376篇
  2008年   392篇
  2007年   384篇
  2006年   336篇
  2005年   355篇
  2004年   361篇
  2003年   365篇
  2002年   264篇
  2001年   239篇
  2000年   220篇
  1999年   181篇
  1998年   177篇
  1997年   191篇
  1996年   163篇
  1995年   124篇
  1994年   119篇
  1993年   86篇
  1992年   74篇
  1991年   82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56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采用欠电位沉积(upd)方法在Pt 表面沉积亚单层的Ru制备出upd-Ru/Pt 电极. 通过欠电位沉积前后电极在0.5 mol·L-1 H2SO4溶液中循环伏安图-152 - 128 mV(vs Ag/AgCl)电位范围内对氢区的数值积分确定Pt表面Ru 的覆盖度. 用电化学方法测试了甲醇在upd-Ru/Pt电极上的催化氧化, 并讨论分析了欠电位沉积电位和Ru的表面覆盖度对甲醇氧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 Ru能够欠电位沉积到Pt表面. Pt表面欠电位沉积少量的Ru 即能大大促进甲醇的氧化.只要控制upd-Ru的沉积量, upd-Ru原子就能大大促进甲醇氧化而与沉积电位无关. Ru原子对甲醇氧化的促进作用与Ru和Pt是否形成合金无关, 而取决于Ru 在Pt表面的百分含量.  相似文献   
102.
以N2,O2作载气,通过催化增强化学蒸气沉积(CECVD)分别制得在聚酰亚胺上的金属铂、钯及其合金薄层。铂、钯配合物的共同沉积可生成Pt-Pd合金薄膜。在Pd-Pt合金的沉积过程中,Pd/Pt的原子数比率随共同沉积的条件改变而变化。O2为载气、300 ℃条件下,用Pd(η3-allyl)(hfac)和Pt(COD)Me2作前驱体共沉积制备Pd-Pt合金,得到含Pd 37.2%,Pt 62.8%且不  相似文献   
103.
杜永令  王春明 《中国化学》2002,20(6):596-600
ThecombinationofstrippingvoltammetrywithUPDcanleadtotheimprovementofsensitivity ,selectivi tyandreversibilityforelectroanalyticalpurposeandavoidtheuseoftoxicmercuryastheworkelectrode1andthenanalyticalapplicationshavebeendescribed .2 4 Inthiswork ,wedevelo…  相似文献   
104.
Pt微粒修饰纳米纤维聚苯胺电极对甲醇氧化电催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脉冲电流法制备的纳米纤维状聚苯胺(PANI)为Pt催化剂载体,用它制备了甲醇阳极氧化的催化电极Pt/(nano-fibular PANI).研究结果表明, Pt/(nano-fibular PANI)电极对甲醇氧化具有很好的电催化活性,并有协同催化作用.在相同的Pt载量条件下, Pt/(nano-fibular PANI)电极比Pt微粒修饰的颗粒状聚苯胺电极Pt/(granular PANI)具有更好的电催化活性.此外, Pt的电沉积修饰方法同样影响Pt/(nano-fibular PANI)电极对甲醇氧化的催化活性.脉冲电流法沉积Pt形成的复合电极较循环伏安法电沉积得到的Pt复合电极具有更优异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05.
不同取向的CoSb3纳米线阵列的电化学法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金属纳米线及其阵列由于其新奇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和在纳米器件方面潜在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氧化铝模板合成一维纳米材料具有设备简单、制作方便等优点,因而成为近年来人们常用的一种方法。利用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在多孔氧化铝模板中沉积各种成分的纳米线已成为纳米材料制备的一种常见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得到大面积有序的纳米线阵列,还可以根据需要调节孔洞的大小来控制纳米线的直径[1 ̄3]。最近理论研究结果预言[4 ̄6],由于纳米材料的量子限域效应,热电材料的纳米线将有比其相应块体材料更高的品质因数n,这极大地激…  相似文献   
106.
α-Al2O3纳米粒子对Co-Ni合金异常共沉积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刚  李宁  周德瑞  徐柏庆 《物理化学学报》2004,20(10):1226-1232
为了研究在电化学复合共沉积过程中,惰性纳米粒子和金属离子、电极表面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合金电化学共沉积行为的影响.本文从两个吸附过程出发: 电解液中的金属离子和H+在纳米粒子表面的吸附;纳米粒子迁移到阴极表面,在电极表面的吸附.采用Zeta电势和稳态极化以及电化学交流阻抗(EIS)研究了纳米Al2O3粒子和电解液中的金属离子,和电极表面的相互作用,进而分析了纳米粒子对Co2+和Ni2+还原沉积的影响规律.通过对阻抗数据的拟合,讨论了Al2O3纳米粒子对等效电路中各物理参数的影响.在H+和不同金属离子在纳米粒子上发生竞争吸附的基础上,提出了纳米粒子和合金共沉积的可能反应历程.  相似文献   
107.
Fe26Cr1Mo不锈钢在900℃氧化时,生成的氧化层在冷却过程中大量剥落,经表面共电沉积NiLa2O3复合镀层后,抗热循环能力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8.
电沉积条件对锌镀层织构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许书楷  杨防祖 《电化学》1995,1(4):408-414
采用XRD方法研究添加剂,络合剂,以及电流密度对锌酸盐镀锌层的织构和晶粒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剂AA-1的存在有利于(101)晶面取向;而DIE则使镀层转变为110择优;两种添加剂同时存在下,可在一定的电流密度范围内获得高择优取向的锌镀层,而当又有络合剂TEA和EDTA同时存在时,则可在更宽广的电流密度范围内制得日 粒细密、表面光亮、择优系数TC(110)在985以上的高择优取向锌沉积层。  相似文献   
109.
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氧化锡自组装纳米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在镀有5-10 nm厚金膜的SiO2衬底上, 通过控制生长条件, 实现了二氧化锡纳米结构的自组装生长, 成功制备出了莲花状和菊花状的二氧化锡自组装纳米结构.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表征分析手段对样品的表面形貌、结构及成份进行表征和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 讨论了两种自组装纳米结构的生长机制.  相似文献   
110.
Porous anodic alumina (PAA) was used as a template to prepare Co nanowires array from 1-ethyl-3-methylimidazolium chloride ionic liquid by direct current method. The surface morphology of porous anodic alumina template was observed by field emission-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FE-SEM) before and after the electrodeposition of Co nanowires. The electrodeposition of Co nanowires was characteriz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and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XRD). TEM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 nanowire surface is coarse and porous when aqueous solution was used as electrolyte, and the Co nanowire deposited from the ionic liquid is uniform and smooth. XRD results show that the electrodeposition of Co is a mixture of crystal and microcrystal ph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