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化学   7篇
力学   1篇
综合类   2篇
物理学   10篇
综合类   10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根据秦皇岛港周围海域1979-1987年监测数据,建立了其油污染预测模型。并预测出其变化趋势,为港口海城油污染防治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2.
江苏省海洋石油污染的现状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石油污染越来越严重、海洋生态危机加大,影响了海气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传递,破坏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制约了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分析江苏省海洋石油污染的现状、成因和危害的基础上,提出了重点从人们环境素质、法律制度、治理技术和监测预警等人文因素方面入手,减少和治理海洋石油污染,实现江苏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3.
MC—109菌株对石油污染土壤中原油降解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报告了从华北油田分离到的MC-109菌株对石油的降解。探讨了土壤含油率,菌液投加量,稀释剂加酸,碱,盐对除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MC-109菌株的除油效果随含油率增加而增强;菌液投加量对除油率影响较小;选用石油醚作为稀释剂效果较好;NaCl;HCl对除油率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4.
油类物质是水体的重要污染源,检测水中油含量是控制水污染、掌握水质变化、保护水资源的必不可缺的手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地表水中油污染的各种检测技术,指出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可供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从而能更好地发展和应用这些技术.  相似文献   
25.
实验动物研究的滞后是制约我国海洋环境监测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促进水生实验动物的发展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污染物的生物监测现状及实验动物应用的进展 ,重点讨论适合我国国情的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污染的监测动物的筛选 ,为水生实验动物的开发和利用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26.
湄洲湾天然菌群对石油烃的降解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湄洲湾海域内湾及中湾的3个不同站位采集水样,测定它们对大庆原油的自然降解率,结果表明,营养盐及原油的初始浓度对降解作用有很大的影响,将采集的水样经富集培养后,分离、纯化、挑选出38个能在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的平板上生长的菌落,经鉴定这些菌株多数为革兰氏阴性菌,从微生物细胞的表面结构及其与界面的作用分析海洋烃降解菌革兰氏阴性菌占优势的原因。  相似文献   
27.
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石油降解菌对海上溢油污染的降解能力,从大连石化隔油池污水中分离、纯化出一株以柴油为唯一碳源的石油降解菌DW-1.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最适宜生长条件为pH=8.5、盐度为30、氮磷比为10∶1.油培养基质量浓度为3 g/L时,将菌龄为48 h的细菌进行接种,平均除油率在70%左右,最高可达80.32%.海水培养基中絮状物特征表明,该菌株具有应用于海洋石油污染治理的潜质.  相似文献   
28.
目前,学者主要关注利用遥感技术探测海面油膜。然而,经海洋物理过程或人为喷洒化学分散剂处理形成的水中油对海洋生境也具有危害作用。水体上行辐亮度是水色传感器的重要信号源,通过分析含油水体的上行辐亮度光谱特征,探索快速有效地遥测水中油的方法对保护海洋生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大连港海域现场实测数据及Hydrolight模拟含油水体水下光场,通过分析上行辐亮度随波长、水深及太阳天顶角的变化特征,剖析水中油对上行辐亮度光谱的影响及水中油的敏感光谱特性。结果表明水中油的主要波谱响应区间位于可见光波段(380~760 nm)。随着水中油浓度的增加,上行辐亮度光谱峰值有逐渐向长波方向移动及蓝光波段辐亮度量值逐渐降低的趋势,这些变化处于水色遥感的探测光谱范畴,为利用水色遥感技术探测水中油提供了光谱依据。其次,上行辐亮度随水深逐级递减,并在接近水体下界面前不降反升的现象说明刚好在水面之上的上行辐亮度由各深度水体组分的后向散射及下界面的反射共同贡献,再经水汽界面上行透射而得,属于水体辐射传输的核心机理。这与水面油膜通过油类物质改变海表反射率而产生与自然海表不同反射光谱的探测机理具有本质上的差别。再者,与含水中油水体后向散射产生的上行辐亮度相比,海表对太阳光的反射属于强信号,会掩盖水体组分信息。水色卫星搭载的水色传感器具有一定的侧摆能力,能避开太阳辐射反射信号并接收到含水中油水体的上行辐亮度;水色卫星的当地过境时间一般为10至14点,且水色传感器具有高信噪比特征,满足含水中油水体的暗像元探测要求。该研究揭示了水色遥感探测含水中油水体的光谱和机理依据,表明可以视水中油为一种新的水体组分,基于光在水体中的辐射传输过程,开展含水中油水体的水色遥感反演研究。  相似文献   
29.
从陕北地区石油污染土壤分离得到3株石油降解菌HZ-01、HZ-02和HZ-03,通过对16S rDNA序列测定及生理生化实验,对3株菌进行初步鉴定,并通过石油降解率测定、排油圈大小测定等研究其石油降解特性.结果表明:3株石油降解菌均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并且HZ-01、HZ-02和HZ-03都能产生...  相似文献   
30.
人为石油污染土壤紫花苜蓿田间修复试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选择校园清洁区土壤,采用陇东石油开采、加工地区常见的牧草紫花苜蓿进行人工石油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田间试验,探讨其对西北干旱地区石油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种植空白组和种植苜蓿组土壤石油污染物残留量、去除量均随着土壤石油污染物投配量的增加而增加,两者正相关关系特别显著,反映了投配量对石油污染物残留量和去除量的巨大影响.土壤石油污染物去除率,种植空白组为21.43%~54.17%、种植苜蓿组为91.08%~96.07%,种植空白组土壤石油污染物去除率仅为种植苜蓿组的0.23~0.59倍,显示石油污染土壤尽管存在一定程度的自然降解,但是紫花苜蓿的修复作用依然很显著;施肥对种植苜蓿组土壤扣除空白石油污染物残留量影响很大,施肥组仅为不施肥组的0.61倍,显示施肥有助于种植苜蓿组土壤石油污染物的去除.可见,紫花苜蓿对石油污染土壤有很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