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55篇
  免费   424篇
  国内免费   461篇
化学   488篇
晶体学   10篇
力学   181篇
综合类   106篇
数学   72篇
物理学   358篇
综合类   4325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11篇
  2022年   126篇
  2021年   155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102篇
  2016年   114篇
  2015年   138篇
  2014年   255篇
  2013年   233篇
  2012年   238篇
  2011年   272篇
  2010年   234篇
  2009年   273篇
  2008年   356篇
  2007年   302篇
  2006年   241篇
  2005年   248篇
  2004年   241篇
  2003年   201篇
  2002年   188篇
  2001年   152篇
  2000年   161篇
  1999年   134篇
  1998年   97篇
  1997年   98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65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一株绿脓假单胞菌对碱性孔雀绿脱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福建石狮某废水处理厂的曝气池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到一株对碱性孔雀绿具有较强脱色能力的细菌,经鉴定为绿脓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aeruginosa).脱色反应条件初步研究表明,该菌株最适脱色温度为30℃,最适脱色pH值为6.0,有氧条件下的脱色效果较缺氧条件下好.在最佳脱色条件下该菌对碱性孔雀绿处理28h后,脱色率可达到98%.  相似文献   
72.
高效菌藻系统资源化处理畜牧养殖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耀通 《武夷科学》2004,20(1):86-92
厌氧酸化预处理养猪污水 ,以灭活病原微生物并使有机大分子降解成小分子 ,为菌藻系统资源化处理创造条件。同时 ,在室内条件下 ,比较了由小球藻、光合细菌、乳酸菌、红酵母及产朊假丝酵母所组成的菌藻生态系统在不同初始数量配比、不同环境条件下对经厌氧酸化预处理的猪场废水中 NH3 - N、有机质的去处效果及形转化藻蛋白的效率。结果表明 ,光照和黑暗条件对菌藻系统处理废水效果有一定差异 ,光照利于菌藻系统对氨态氮的去除 ,而黑暗条件则利于有机质的降解。振荡处理有机质去除效果比静置时高。同时 ,光照强度愈大 ,愈有利于氨态氮去除。组成的菌藻生态系统可使酸化猪场污水在 4 8h内 BOD5、NH3 - N的去除率分别达 96 .8%、98.7% ,同时产生 6 .5 4g/ L菌 -藻蛋白。显示出菌藻系统在资源化利用污染严重的养猪污水方面所具有的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3.
研究产酸脱硫反应器的微生物生态关系 ,对分离出来的 2种优势功能菌AB-ZH0 1和SRB -ZH0 7进行单独和配合生态学实验。碳源被SRB -ZH0 7利用去除硫酸盐的去除率顺序为 :乳酸 >丙酸 >丁酸 >乙酸 >葡萄糖 ;AB -ZH0 1对碳源的利用率顺序为 :葡萄糖 >乳酸 >丁酸 >乙酸 >丙酸。SRB和AB之间存在密切的互生关系 ,AB可以促进葡萄糖的降解并为SRB提供底物 ,SRB代谢产生的H2 S对AB有抑制作用。AB -ZH0 1和SRB -ZH0 7的数量比为 0 .5时 ,SO2 -4的去除率最大  相似文献   
74.
报导了沼泽红假单胞菌在暗纹东方鲍育苗中应用的初步研究.试验过程中按水体50μg/L的浓度向试验池投放沼泽红假单胞菌,研究该菌对育苗池水质、仔鱼育成率以及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50μg/L的沼泽红假单胞菌可以有效去除育苗池水的COD(化学需氧量)、N-NH4^ (氨氮)以及N-NO2^-(亚硝氮),从而显著改善育苗池水质,稳定水体DO(溶氧);同时,暗纹东方鲍仔鱼育成率以及生长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75.
76.
溶菌酶在食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溶菌酶(Lysozyme),又称胞壁质酶,是一种专门作用于微生物细胞壁的水解酶,因其有溶菌作用,故命名为溶菌酶。溶菌酶是由129个氨基酸构成的单纯碱性球蛋白,化学性质非常稳定。由于细菌细胞壁对溶菌酶的敏感性这种作用,因而在食品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77.
刘信安  黄力 《自然科学进展》2004,14(10):1185-1188
运用简单胞映射方法和Saltzman大气模式对大气环境中导致温室效应的CO2气体的复杂演化非线性非平衡态动力学行为进行了全局分析.研究表明:在胞映射构成的相空间中得到离散化大气环境系统两个全局吸引子,一个是稳定态吸引子,另一个是非稳定态吸引子.分析相平面中多步吸引域的运动轨迹发现:Saltzman系统在相平面中的运动轨迹呈稳定螺旋.通过改变CO2浓度参数,考查了全局吸引子在相平面中的移动趋势,同时推断出系统的全局稳定性关于CO2浓度的变化趋势,且当CO2浓度处于特定区间时,系统吸引子周围出现新的极限环吸引子,说明系统存在周期振荡行为.  相似文献   
78.
有益微生物在暗尾东方鲀纯养殖中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噬菌蛭弧菌和光合细菌结合使用对暗尾东方鲀养殖环境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并能有效提高暗尾东方鲀的成活率,对暗尾东方鲀也有一定的促生长作用。25d后实验组比对照组池塘中的细菌总数少2个数量级,70d后实验组比对照组池塘中的细菌总数少3个数量级;25d后对照组COD为6.45mg/L,使用噬菌蛭弧菌浓度为3、5、10mL/m^3及光合细菌皆为5mL/m^3,实验组的COD分别为4.66、4.46、4.38mg/L;25d后对照组NH3-N为0.53mg/L,使用噬菌蛭弧菌浓度为3、5、10mL/m^3及光合细菌皆为5mL/m^3,实验组的NH3-N分别为0.38、0.35、0.34mg/L;90d后对照组NH3-N为0.52mg/L,使用噬菌蛭弧菌浓度为3、5、10mL/m^3及光合细菌皆为5mL/m^3,实验组的NH3-N分别为0.25、0.23、0.22mg/L;25d后对照组硫化物为0.018mg/L,使用噬菌蛭弧菌浓度为3、5、10mL/m^3及光合细菌皆为5mL/m^3,实验组的NH3-N分别为0.014、0.012、0.010mg/L,90d后对照组硫化物为0.018mg/L,使用噬菌蛭弧菌浓度为3、5、10mL/m’及光合细菌皆为5mL/m’,实验组的硫化物分别为0.009、0.008、0.007mg/L。使用噬菌蛭弧菌浓度为3、5、10mL/m^3及光合细菌皆为5mL/m^3.实验组暗尾东方鲀的成活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3.3%、7.6%、7.4%:使用噬菌蛭弧菌浓度为3、5、10mL/m^3及光合细菌皆为5mL/m^3,实验组暗尾东方鲀分别比对照组平均净增长12、17、15g。  相似文献   
79.
以945株食品源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ocytogens,LM)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的分子机制。采用KB法筛选出喹诺酮类耐药的LM,利用PCR检测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uinolone resistance-determining region,QRDR)的基因突变以及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plasmid-mediated quinolone resistance,PMQR)基因的分布情况,结合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和外排泵抑制剂利血平分析其外排泵的作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结合血清组对耐药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32株耐药菌株中gyrA、gyrB、parC与parE的QRDR均未发生氨基酸突变,且未检测到PMQR相关基因;而7株fepR基因发现新的氨基酸突变位点,其作用机制有待阐明;外排泵基因lde在耐药LM中皆有检出,78.1%(25/32)LM加入利血平后MIC值降低至原MIC的1/2以下,lde可能是导致LM对喹诺酮耐药的重要因素。血清组分析发现32株耐药菌株分属血清组I.1、I.2、II.1、II.2和III,MLST共分为10种ST型,其中ST87、ST9和ST8为优势株,具有一定的致病能力。结果表明,lde是LM产生喹诺酮耐药的重要因素,但LM潜在喹诺酮耐药分子机制仍有待阐明,同时其潜在的致病性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0.
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以感官评定及固形物溶出率为评价指标对香菇菌汤煮制工艺进行优化,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煮制后香菇及汤液中非挥发性特征风味物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当煮制温度为120℃、煮制时间为45min、香菇质量浓度为0.050g/mL时,香菇菌汤感官评价及固形物溶出率较好。在煮制过程中,香菇中风味物质逐渐向汤液中转移,使得汤液中可溶性糖醇、有机酸、呈味核苷酸等非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显著高于煮制后香菇中含量。除此之外,在煮制后汤液中,特征性风味氨基酸含量也显著高于煮制后香菇中含量。但是,与新鲜香菇相比风味氨基酸在煮制后汤液及香菇中绝大多数含量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