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58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01.
新时期以来湖南高校所编文学理论教材的发展,经历了从“外部研究”到“内外结合”的转变过程。1990年代以前的教材侧重于“外部研究”,主要探讨文学与时代、社会的关系;1990年代以后的教材有所继承与创新,一方面继续重视文学与时代、社会的关系,另一方面回归文学本身,揭示文学的审美性及文学语言的特点,并实现了对文学研究的“内外结合”。  相似文献   
102.
周水涛的《新时期小城镇叙事小说研究》,是一次深耕细作的学术开拓:完成了部分理论元素的构建,建构了新时期小城镇叙事小说研究的宏观逻辑框架,进行了逻辑板块的建构。作为新时期小城镇叙事小说研究的第一部专著,著作在理论构建与文学批评两个层面都做了大量拓荒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3.
社会主义新时期的艺园地,呈现出摇曳多姿、竞艳争辉的繁荣局面,这必然引起人们学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变化。要使《学概论》课适应当代学发展新趋向,必须加强高等师范院校科学生学习《学概论》重要性的认识;在众多的学理论材料中精选能面向21世纪,具有科学性、前瞻性的优秀教材;以系统论的方法组织教学,传达新的信息、拓展思维空间,以培养学生辨别、鉴赏、批评纵繁复杂学现象的能力为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04.
20世纪以来,西方意识形态学说逐渐渗入中国文学理论,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形成深刻影响。人们在理解文学现象、建构文论体系、寻找话语方式的过程中不断从意识形态学说中获得启示,拓展了新的理论视域;但同时,也不断因为这种影响而形成偏向,甚至进入理论误区。文学与意识形态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意识形态”能否通过“审美”的限定而获得对文学本质的界定力量?将文学定位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对中国文学的历史状况和现实发展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无论它们是否在历史上出现过,甚至被讨论过,在21世纪初中国新的文化环境中,对它们进行探讨,其意义依然是十分重要而急迫的。因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着化变,新的困惑与挑战不断产生。一方面,西方后现代主义和商业文化的浮泛正在使中国文学理论更多地离开它本应深深植根的中国现实,从而导致对中国文论传统和文学现象的进一步疏离。另一方面,理论方法的游移不定,话语方式的奥涩难解,阐述分析的疲软无力,这些十分明显的弊病的形成,又不能简单归结于文学理论所受到的外部影响。就其自身而言,经历了百年历史过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是否真正获得了作为理论的“自律性”与“自治性”,它在基本范畴的确定和本质问题的阐述中是否存在逻辑的不周圆,甚至逻辑的混乱,这是我们更加应该反思的。从这个起点出发,可以肯定地说,进一步考辨“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问题,由此展开更为深入而广泛的关于文学理论问题的讨论,乃是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一种必要行为,它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不会停留在概念与范畴辨析本身,而会逐渐在文学理论的基本姿态、思维方式和学科理路等更为深刻的层面上显示出来。这里辑发的7篇文章,紧扣“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多角度思考分析。我们的希望是,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回到文学理论建设的基本问题上来,使中国当代日渐繁复的文论状态,在严谨的心态与缜密的思维逻辑中获得更多的纯化与升华。(张永刚)  相似文献   
105.
虚构作为文学创作的手段,不仅揭示了文学作品的构成方式,同时也规定了文学作品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文学作品是非认知的;文学的真实是主观愿望的真实,是关于人的存在的真理;文学的世界不仅是一个虚构和想象的世界,也是一个价值的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文学与宗教面对同一世界之谜、人生之谜。所以文学并不向人们提供科学真理,文学只是人类的启示录。  相似文献   
106.
107.
在当代文艺学学科存在依据遭遇置疑,文艺学自身身份认同存在困惑的情形之下,如何突破现有的理论困境,重建文艺学发展的知识系统和理论样态,规划未来走势,并在此基础上恢复对文艺学主体身份的认同与信心,是董学文教授多年来在不断思考的中心问题。他在自己的教学、科研和写作实践中,也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对这些问题加以探讨。眼下这部《西方文学理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就是他在自觉构建文艺学整体知识形态方面所取得的新收获。  相似文献   
108.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当代品格有三方面的特征,一是以审美的社会价值论作为评价文学的基本准则,并对文学的人学内涵加以多角度地阐发;二是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选择,呈现出批评研究的多向格局和多样化形态;三是从思维方式到概念、范畴、语言符号系统,发生了根本上有别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科学化、现代化变革。  相似文献   
109.
反思文学本质界定方式,应该注意到文学与意识形态学说的基本关系,应该从文学特点和意识形态范畴本身进行考察.文学不是某种经过限定的意识形态,但充满了意识形态性,这是生活影响和文学理论规约的结果.在界定文学本质的时候,应保持对文学理论意识形态内涵的自觉,避免将文学理论对文学的价值诉求转化为文学的本质定义.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