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5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51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34篇 |
综合类 | 6篇 |
物理学 | 10篇 |
综合类 | 41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25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35篇 |
2011年 | 27篇 |
2010年 | 27篇 |
2009年 | 40篇 |
2008年 | 35篇 |
2007年 | 28篇 |
2006年 | 26篇 |
2005年 | 27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7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如同生长着无数触角,空中、地下只要有一丁点水汽,便会被吸收并存储起来。如同武打片里表演的“吸星大法”,经过科学家们改良过的植物,在吸水方面的功能也如同上演“吸水大法”。 相似文献
42.
对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大麦品种ZJU3获得的一个类病斑突变体(bspl1)进行了遗传和生理分析。遗传分析结果显示,该表型由隐性单基因控制;苗期叶片生理生化分析表明,bspl1中SOD、POD以及CAT的活性较野生型ZJU3均明显升高。通过比较bspl1和野生型ZJU3在生理生化水平上的差异,推测类病斑的产生与叶片中活性氧的堆积相关。 相似文献
43.
对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大麦品种ZJU3获得的一个类病斑突变体(bspl1)进行了遗传和生理分析. 遗传分析结果显示,该表型由隐性单基因控制;苗期叶片生理生化分析表明,bspl1中SOD、POD以及CAT的活性较野生型ZJU3均明显升高. 通过比较bspl1和野生型ZJU3在生理生化水平上的差异,推测类病斑的产生与叶片中活性氧的堆积相关. 相似文献
44.
分析了蓝光介导的高粱航空诱变突变体har1中胚轴伸长抑制过程中,蓝光信号途径关键组分基因SbCRY1 b、SbCOP1和SbHY5的表达水平变化,研究表明,har1对蓝光的超敏感可能与其中SbCRY1 b表达水平升高有关.外源ABA增加了蓝光对R111中胚轴的伸长抑制程度,抑制剂NAP(Naproxen)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蓝光对har1中胚轴的抑制.同时,蓝光处理后har1中胚轴中内源ABA含量增加程度较R111更为显著,初步表明ABA参与蓝光介导的高粱幼苗中胚轴伸长抑制反应. 相似文献
45.
在60Coγ射线辐照的水稻突变体库中,发现了一个以粳稻品种日本晴为遗传背景的幼苗叶色黄化突变体syl11(seedling yellow leaf 11).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幼苗第二和第三叶表现黄色,在其完全展开之前叶片自其顶端开始转绿,长到四叶期其叶色恢复正常;并且该突变体syl11幼苗黄色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明显下降.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的遗传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本研究以培矮64S/syl11的F2代突变型植株作为定位群体,应用微卫星(SSR)分子标记以及新发展的InDel分子标记,将基因syl11定位在水稻第11号染色体长臂上的RM26652和处于着丝粒附近的ID11974分子标记之间,其遗传距离分别为0.5 cM和0.7 cM. 相似文献
46.
CUEDC2突变体的构建及在原核和昆虫表达系统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CUEDC2的突变体并在原核和昆虫表达系统中表达验证。方法:根据人cuedc2序列设计引物,以其突变体质粒为模板PCR扩增目的片段,酶切后连接至pET28a原核表达载体以及pFastBac1-Flag-N和pFastBac-HTA昆虫表达系统的表达载体,转化至DH5α后提取质粒,经菌液PCR、测序鉴定后,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及DH10Bac感受态细胞中。原核表达载体在E.coli中表达后用Ni-NTA亲和纯化,SDS-PAGE检测。昆虫表达载体提取杆粒,转染至昆虫细胞Sf9中表达,最后用western 进行鉴定。结果:成功构建了CUEDC2的突变体,并在原核和昆虫表达系统中表达。结论:在原核和昆虫表达系统中,成功表达的CUEDC2突变体蛋白为CUEDC2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7.
分别以1d干旱和7d干旱处理的开花期玉米顶叶cDNA为tester,正常生长的玉米顸叶cDNA为driver,利用抑制性差减杂交技术构建了两个干旱胁迫下开花期玉米消减文库.两个文库的重组率均高于95%,插入片段集中在300—600bp之间.对两个文库部分克隆进行测序发现,文库中含有脱水素、蔗糖合成酶、甜菜碱醛脱氢酶。DRE结合因子等大量的抗旱相关基因,说明两个干旱胁迫下开花期玉米抑制性消减文库已经构建成功。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8.
多效唑处理对高粱植株抗旱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150mg.kg^-1和250mg.kg^-1多效唑处理二叶一心期的高粱幼苗,可不同程度地提高植株根冠比,增加其渗透调节能力,降低单位时间内失水率,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强度,降低脯氨酸含量,减轻膜伤害程度,从而提高植株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49.
干旱是一世界性问题,也是甘肃、中国乃至世界农业发展的首要限制因素。在干旱逆境环境下要获得稳产、高产,需要提高作物自身抗旱能力及改善环境条件以满足作物生长发育需要。研究证明,在干旱环境条件下,特别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无灌溉条件下,适期喷施抗旱药剂可提高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