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9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64篇
化学   32篇
晶体学   5篇
力学   34篇
综合类   12篇
数学   37篇
物理学   224篇
综合类   48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91.
细水雾流场雾通量的APV测量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APV(AdaptivePhase/DopplerVelocimeter)系统基于多普勒频移和多普勒相位差原理,可以自适应地进行微粒的材料识别、微粒的大小及速度测量.本文利用粒子散射理论对APV系统进行了合理地布局,讨论了细水雾流场雾通量的测量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2.
基于通量分裂和逆风特性,选取单元交界面上的正、负数值通量,并结合高阶Runge-Kutta TVD时间离散方法,构造了一维非线性双曲型守恒律的一类二阶精度的差分格式,证明了差分格式的TVD特性。按分量形式推广到方程组。通过几个典型的数值算例验证了格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3.
地表热通量的变化对边界层热力对流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霞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26):6720-6724
以1995年8月14日在Florida观测(SCMS实验期间)的位温、水汽和风速等为初始化的大涡模拟结果,分析研究了边界层对流卷的发展及地表热通量对边界层热力对流卷的影响。分析了热力对流卷的位温、垂直速度及水汽混合比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边界层对流卷中,上升气流较暖湿,下沉气流较干冷。还研究了边界层对流卷的演变,结果表明当地表热通量增大时,对流会变得非常活跃,对流层发展的高度也会加深。而当地表热通量增大致超过对流卷维持的临界值时,已经无法观察出对流卷的线性特点。利用地表热通量对对流卷形成和消散的敏感性实验模拟结果,分析得出地表热通量改变时,对流卷的组织性和对流的强度发生的相应变化。减小地表热通量时,对流的强度明显减弱。对流卷的组织性较显著。增加地表热通量时,对流的强度增大,对流会变得很不规则,但当地表热通量太大时,已经看不到有组织的对流卷。研究结果表明对流卷的维持需要一定的地表热通量。  相似文献   
94.
为探究2023年8月6日德州5.5级地震与大气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以及Sentinel-5P卫星遥感资料对地震前后地表潜热通量、气溶胶光学厚度和CO柱浓度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地震前3 d地表潜热通量(SLHF)出现一个高峰,峰值接近2018—2022年SLHF的平均值与标准差之和.(2)德州地震前3 h内大气气溶胶的状态极不稳定,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变化异常显著,地震的影响逐渐消除后,恢复至震前水平.(3)与地震前相比,CO柱浓度在地震后明显增加,升高趋势出现在地震的前两天.这些大气参数的异常特征表明,德州地震发生前后岩石圈和大气层之间有相互耦合的联系.  相似文献   
95.
为深入了解松嫩平原北部季节冻土冻融过程及热量传递规律,同时为东北寒区工程及寒区农业的土体环境的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松嫩平原北部季节冻土原位监测,开展季节冻土温度变化特性及分层热通量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深度小于50 cm土体温度日变化明显,土体温度季节差异随着土体深度增大而减小。2017年3月3日达到最大冻深(164 cm),4月22日为最终融化日期,最终融化深度为130 cm。不同深度土体温度对地表温度响应呈滞后效应,随着土体深度的增加,滞后时间延长;季节冻土在冻融期内浅层土体受到净辐射的影响,热量交换极其频繁;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净辐射的作用减小,热量在土体中传递的损耗增加,热量交换程度减弱,在冻结期,土体损失的热量大于吸收的热量。在整个冻融期内保持负值,冻深线以下土体中的热量持续向上传输,表明160 cm深度以下土体持续对冻土层传递热量。  相似文献   
96.
在HL-2A 装置上优化和发展了偏滤器靶板上的红外测温系统,并利用该系统分析了高约束模放电期间边缘局域模的热沉积分布特性。在高约束模式放电期间,超声分子束注入使边缘局域模所引起的偏滤器靶板上瞬间热通量峰值下降了~60%,并伴随着边缘局域模爆发频率增加了2~3 倍,而等离子体储能仅下降了~8%。分析结果表明,大幅度的丝状结构在超声分子束注入之后得到了有效抑制,沉积到偏滤器靶板上的瞬间热通量峰值也随之下降。此外,在超声分子束注入之后偏滤器室内的热辐射损失大幅度增加,从而耗散了热输运所携带的部分能量,进一步分散了沉积到偏滤器靶板上的能量,有效地保护了偏滤器靶板。  相似文献   
97.
基于非分散红外(NDIR)技术的土壤剖面二氧化碳浓度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土壤剖面CO2浓度以及不同土壤层(腐殖质H层、A层、B层、C层)土壤呼吸的变化规律,应用非分散红外(NDIR)技术的新方法,持续不间断的测量土壤剖面二氧化碳浓度。实验所用的主要仪器为硅基非分散红外测量仪,能在高湿、高粉尘、污垢及其他恶劣环境中进行光谱数据采集。通过2013年全年光谱测定值的采集,并应用梯度法模型计算不同深度土壤碳通量,同时利用LI-8100碳通量自动监测系统持续监测的土壤碳通量值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剖面CO2浓度呈现明显的梯度变化,即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CO2浓度增大;梯度法模型得出的不同土壤层的土壤呼吸模拟值与实测土壤呼吸值之间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H,A,B,C层的模型预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06 9,0.718 5,0.838 2,0.903 0,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206 7,0.104 1,0.015 6,0.009 6。均达到了较好的预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定量分析不同土壤层碳通量是可行的。该方法具有清晰揭示土壤CO2在不同土壤层之间的传输规律,以及有助于分析不同土壤层土壤呼吸特性的优点,能为全球土壤剖面碳通量计算提供基础数据,是一种具有发展前途的传感器。  相似文献   
98.
根据对流迎风分裂(AUSM)思想提出一种通量分裂方法,称为K-CUSP格式.它与传统H-CUSP和E-CUSP格式的最大差异在于总能量的分裂:K-CUSP格式将无粘守恒通量中所有的运动学量分裂到对流项,所有的热力学量分裂到压力项,即总能量被分裂成动能和静焓.对于压力项的数值通量,采用一种新的界面构造方法.数值测试表明:①K-CUSP格式继承了FVS格式的简单性和稳健性.在激波后不易出现压力过冲,在膨胀区域没有振荡,优于AUSM和WPS格式;②K-CUSP格式继承了FDS格式的分辨率.激波间断的分辨率和H-CUSP、E-CUSP格式基本相同,接触间断的分辨率高于FVS格式,低于Roe、AUSM和WPS格式.AUSM和WPS格式在计算运动接触间断时,速度存在很大振荡,而新格式不存在振荡.  相似文献   
99.
对M2参数极值问题的一些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采用86.5%功率通量法定义光束束宽和远场发散角的前提下,对由此定义的M2参数M^2PC的最小可能取值及具有最小M^2PC参数的光束特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共焦腔的自再现模应具有最小的M2参数M^2PC;当采用86.5%功率通量法定义光束束宽和远场发散角时,在近轴近似条件下,由具有同一中心的两基模高斯光束轴向叠加所形成的自再现光束,M^2PC大于等于1。  相似文献   
100.
Thermal transport in the FPU model with Kutta algorithm. The heat flux, local temperature profile, that temperature gradient scales behave as N-1 linearly. FK on-site potential is studied by using fourth-order Runge- and heat conductivity axe simulated and analyzed. It is found The divergence of heat conductivity ~ with system size N is in term of κ ∝ N^α with α = 0.44. It is shown that thermal transport is mainly dependent on the FPU nonlinear and the FK intera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