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3篇
化学   15篇
力学   1篇
综合类   5篇
数学   19篇
物理学   80篇
综合类   73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57年   1篇
  193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91.
高岩 《科技信息》2007,(23):237-238
在很多情况下,正确的英语在使用环境的约束下不一定是得体的英语。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论述了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得体的交际,并对如何引导学生在正确运用语言的基础上兼顾其得体性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92.
论意境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迪审美解悟是意境审美价值之一。结合诗词实例,从流连美景的意境,叙写情事的意境,直抒胸臆的意境三个方面阐述了意境启迪审美解悟的具体表现形式,指出意境启迪审美解悟是基于造境倾情抒发敏锐观察思考及欣赏与之共鸣互动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793.
在中国哲学史上,作为一对范畴出现得更多的是"知行"而不是"言行".在先秦历史中,"言行"作为一对范畴要比"知行"出现得更多."言行"与"知行"的关系很密切,不能完全分割开来讨论.在孔子那里.言与行,学与行,知与行的界限不是很清楚,孔子重视的是言行、学行、知行的统一与否.言行问题归根到底也是知行问题.在孔子所处的时代,由于思维的发展,语言的丰富化,使"言"、"行"有了哲学上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794.
杜甫的《八哀诗》以诗的形式为王思礼、张九龄等八公作传纪,被人称为创格。这种创格的主要源头一是从曹植等人《七哀诗》到李邕《六公篇》以来的咏人组诗传统,一是以《史记》为代表的史传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795.
《警世通言》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塑造了一批光彩照人的市民妇女形象。她们比起传统的闽阁小姐、名门千金等妇女形象及同时代的男子形象,在爱情追求方面,更主动、热烈和执著;遭遇挫折时,斗争更坚强、更积极。市民妇女形象的这种新性格特色的形成,是与明末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已经产生资本主义的萌芽、市井妇女有了新的生活方式等时代与社会的因素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796.
从会话准则的视角看广告语言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方式,已经深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为了达到说服消费者购买其产品的目的,广告商往往运用各种语言手段,使广告达到预期的效果。借用格莱斯合作原则这一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广告语言的特征。广告商在广告语言中也正是通过有意违反“合作原则”中的相关准则来达到其宣传产品的目的的。  相似文献   
797.
传意强调透过语言层次、深入言语层面,使原文的意义和精神得到很好的传达;可接受性则注重译文的交流效果和译者作为交流的中介作用,强调译者处理好自身与读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798.
就<直说通略>中助词"得"的使用格式、语法功能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横向描写和纵向对比,以理清<直说通略>所处时代助词"得"的发展面貌和助词"得"的历史发展脉络,明了蒙古语对汉语助词"得"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99.
探讨了如何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会学习、学得活、记得牢的若干问题,以期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800.
中国画对意境的重视与追求,经过千百年来历代画家的探索实践,已形成了民族艺术的优良传统.从传统理论来看,意境是中国画艺术的重要标志.如何形成意境与用笔墨表达出一种意境,却又离不开一定的艺术修养、艺术技巧以及对艺术形式和一系列艺术规律与法则的掌握和运用.传统绘画中的创意与造境,创造性的想像可以随机生发,在造型方面不受固定景物的局限.因此形成了中国画表达意境的特殊方式,那就是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