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物理学   7篇
综合类   20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1.
讨论了微引力透镜和宏引力透镜对类星体与星系成协的差别和联系。计算表明,在观测极限星等大于18.5时,微引力透镜与宏引力透镜所给出的面密度超出因子一致,与微引力透射是线性或非线性统计模型无关。  相似文献   
12.
近未来的地球黄沙遍野,小麦、秋葵等基础农作物相继因枯萎病灭绝,人类不再像从前那样仰望星空,放纵想象力和灵感的迸发,而是每日在沙尘暴的肆虐下倒数着所剩不多的光景。在家务农的前NASA宇航员库珀接连在女儿墨菲的书房发现奇怪的重力场现象,随即得知在某个未知区域内前NASA成员仍秘密进行一个拯救人类的计划。  相似文献   
13.
14.
 广义相对论的4大推论及其验证1915-1920年期间,理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根据广义相对论提出了4大推论:1)水星每百年43 s的剩余进动。2)引力透镜效应,即光线在强引力场中发生弯曲,产生透镜效应。3)引力红移,引力场中的时钟变慢,从恒星表面射到地球的光线谱线会产生红移。4)引力波,大质量天体加速运动引起时空曲率变化,以波和光速在宇宙空间传播。  相似文献   
15.
 暗物质和暗能量是宇宙主要的组成部分,被认为是"笼罩在21世纪物理学上的两朵乌云",是基础物理与宇宙学研究最前沿的方向之一。对暗物质突破性的研究进展将极大促进人们对基本自然规律以及宇宙演化的理解。国际上对暗物质的研究极为重视,美国和欧洲都为之进行了详细周密的规划,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项目规划。中国也将暗物质的研究纳入了中长期规划,在过去的几年中国在暗物质探测方面实现了长足进步,在四川锦屏山地下实验室开展多项暗物质直接探测试验,暗物质粒子卫星作为中国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首发星,也是中国发射的第1颗天文卫星,2015年12月成功发射。通过观测暗物质粒子湮灭后的粒子产物,有可能在间接探测方向实现对暗物质研究的革命性突破。本文简介暗物质概念提出的历史与暗物质探测的天文学观测手段。  相似文献   
16.
话说暗物质     
陆琰 《科学世界》2012,(11):1-1
人们所知的物质,其质量主要由质子、中子提供,这种普通物质也称重子物质。75年前,兹威基(F.Zwicky)发现在大星系团中星系运动速度非常大,用星系团中所有看得见的物质算出的引力也远不足以束缚住它们,除非将星系团质量增大100倍以上。这个发现首次暗示有大量区  相似文献   
17.
简要介绍了引力透镜,NFW质量分布模型的基本原理.详细讨论了星系团Abell2218的NFW质量分布模型在强引力透镜的应用,估算了星系团的质量及个别背最星系的红移,并对这些结果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8.
从学术界广泛引用的牛顿《光学》中的疑问1谈起,随后回顾了马拉、卡文迪什、索德奈尔和爱因斯坦等人在试图量化光所发生的引力偏转方面的贡献,介绍了被世人所遗忘的弗朗提斯克·林克在引力透镜概念起源上极具价值的工作,找出了光线因引力作用而发生弯曲的最早证据,确认了引力透镜概念的出处.弄清了引力透镜概念起源的真相,呈现一个引力透镜概念真实的历史发现过程.  相似文献   
19.
 我们银河系的晕变得越来越陌生了。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了确凿的证据,表明银河系的晕包含有大量暗物质。这个物质层延伸至银河系的边缘。这种看不见的物质肯定提供了维持整个银河系外部区域快速旋转的凝聚引力,而银河系仅靠看得见的星体和发光的气体的质量不足以保持它的完整。  相似文献   
20.
在一个空间平坦具有非尺度无光谱的暗能量加暗物质宇宙学模型下(RSI-∧CDM),计算了强引力透镜分离角的概率.结果表明,与标准的幂律谱指数的暗能量加暗物质宇宙学模型(PL-∧CDM)相比,在小于4"的分离角尺度上,RSI-∧CDM模型抑制了分离角的透镜概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