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齐白石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按家谱取名"纯芝",字"渭清",父母呼他为"阿芝"。一天,老师看了他的几张画后说:"画画题款,总得有个别号,这是老规矩。你  相似文献   
32.
巴金晚年创作的《随想录》,是一部和当下思想文化状况有着极高关联度的作品。《随想录》特定的思想内涵奠定了文本在读者中传播的基础,借助大量印行、多次论争以及多个传播节点获得大众读者、专业读者、当代作家的积极反应,其思想启蒙意义得到了高度释放。巴金《随想录》中影响最大的话题是"讲真话"。对共同的思想文化命运的关心是《随想录》能够继续传播下去的理由。  相似文献   
33.
本文从三方面对巴金的《家》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进行对比阅读:(1)想逃避家庭影响的巴金在《家》中留下了对家族的深深留恋,而向往祖光荣光的福克纳却在《喧哗与骚动》中成功地消解了家族的梦魇;(2)巴金《家》的成功与缺陷均根源于那与指向未来的时间维度和一致的"青春情怀"、而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长处与不足亦缘于那与指向过去相一致的"暮年意识";(3)《家》关注的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家庭制度的罪恶,是一种现实关怀.《喧哗与骚动》则是对家庭结构中人的存在境遇的形而上思考.是一种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34.
以激愤为特质的个性心理机制,构成了巴金小说创作的激愤基调,成为其艺术风格的主要内容。激昂愤慨的气度是其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模本;激愤的情绪积累是他小说心理描写的源泉;移情的渗透使其小说激愤的情韵更浓;激愤的抒情是其小说激愤基调的重要因素;激愤的个性心理机制是形成巴金创作风格的主导。  相似文献   
35.
最能体现巴金制度文化反思追求的是对封建家族制度的反思,巴金家族文化反思主要表现在他对封建大家庭与普通小家庭两种不同家庭的不同反思上;相比而言,巴金更注重对封建大家庭的剖析,巴金小说对封建大家庭的诅咒式书写主要反应在专制的家长、受害的子孙、难处的婆媳、为奴的女性等四类人物形象上。巴金控诉封建大家庭,但却流露了对普通小家庭的眷恋。巴金小说在主题与题材上一直选择父子两代新旧势力冲突的家庭描写,但又与鲁迅、老舍、张爱玲、白先勇等人对家的书写不同。  相似文献   
36.
文学巴金是2 0世纪中国文学一笔丰富的资源。作为一种资源,它应该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巴金研究不应该仅局限于单一的模式。巴金留下的文学作品,应该得到立体的、多层次的诠释。  相似文献   
37.
巴金文化人格内涵的再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金的魅力在于其人格的伟大,重新审视他的必要性在于他现代文化人格内涵的丰富和深刻,他人格的伟大成就了他创作的辉煌。巴金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人类终极关怀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其基本质素。巴金的个性气质,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传统文化观念的濡染,成就了巴金人格精神的崇高与伟大。  相似文献   
38.
巴金的众多小说中,主人公大多活动在"公馆"这一空间意象之中,"公馆"成为解读巴金小说的一个重要意象。本文旨在以《激流三部曲》中的高公馆和《憩园》中的杨公馆为例,从公馆里的生活秩序、婚姻爱情和人物命运三个角度来解读这一重要意象,以期更加深入地理解巴金小说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39.
所谓"五四意象"是指能够体现出"五四"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的元素.在巴金的小说<家>中,"新书刊"就是这样的意象之一.作为能够体现新文化运动与旧的文化与传统决裂的新书刊,承载着作者和五四时代所赋予的很多启蒙的目标和任务.在此基础上,巴金作品中的"新书刊"还体现着极强的作者个人记忆和书写中的选掸性,由此也透露出作者个人信仰的诸多信息.  相似文献   
40.
巴金张爱玲在分别解构“家“的内核时,其视点各有不同。在对旧式家中男性形象的书写中,巴金关注常态格局,着眼于对“家“中男权专制的批判;张爱玲则侧重异态格局,致力于描写“家“中男性的扭曲和残缺来进行解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