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力学   13篇
综合类   2篇
物理学   2篇
综合类   30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本文基于现代控制理论和系统论的方法,提出了岩层与地表移动的参数识别理论,并以有限单元的线弹性模型为基础,根据实测的地表移动变形值,利用编制的岩层与地表移动的参数识剐有限元程序,解决了岩层与地表移动的参数识别问题。通过实例演算,得到当不给定参数约束时,其解是不唯一的;只有给定参数以一定的约束条件,方可辨识出唯一的岩体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232.
作者在特制的高速水流试验陡槽的天然基岩河床上,进行了大比尺挑流冲刷的模型试验.结合分析试验成果,参考了国内外原型观测和模型试验的资料,探讨了基岩挑流冲刷破坏的机理,着重讨论了基岩构造完整程度、岩层产状的不同、胶结程度优劣等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33.
宇宙成因核素10 Be和2 6Al的浓度记录着岩层剥蚀面的暴露时间和岩石剥蚀速率等信息。利用数学换算法分析影响10 Be和2 6Al浓度的因素 ,并利用10 Be和2 6Al的半衰期的近似倍数关系建立联立方程组 ,从理论上得到了年轻地质体中遭受快速埋藏的剥蚀面的暴露时间和剥蚀速率的估算公式。在此基础上 ,对整个剥蚀区不同位置剥蚀速率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可以更准确地估算出整个剥蚀区不同位置的剥蚀厚度 ,从而可恢复剥蚀面的古地貌。  相似文献   
234.
We constrain SH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for the upper mantle beneath western Qiangtang Terrane by comparing regional distance seismic triplicated waveforms with synthetic seismograms, based on an intermediate event (-220 km) recorded by the INDEPTH-Ⅲ seismic array. The ATIP model reveals a low-velocity anomaly with up to -4% variation at the depth of 190-270 km and a relatively small velocity gradient above the depth of 410 km in the upper mantle, which is in agreement with previous result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geological studies, we suggest that the depth of top asthenosphere is 190 km and no large-scale lithosphere thinning occurs in western Qiangtang Terrane, besides, Qiangtang Terrane has the same kind of upper mantle structure as the stable Eurasia.  相似文献   
235.
李磊  刘永雷  刘晓光  丁嘉  李炎  王井伶  蔡剑锋 《河南科学》2019,37(10):1659-1664
为了解决克拉苏构造带西段新生代砾岩层引起的速度变化和工程决策问题,利用高分辨率的三维地震数据体、非地震电阻率数据体、地震-非地震联合反演阻抗体、野外地质露头信息和钻井岩屑等资料,对砾岩层的沉积特征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库车坳陷新近系-第四系砾岩层可以划分为四期,具有冲积扇、扇三角洲及冲积平原三种沉积成因,它们的规模、水动力条件及沉积构造等具有较大差异.以冲积扇砾岩层规模大,冲积平原相规模次之,扇三角洲相砾岩层发育规模最小.砾岩层整体具有纵向上多期次连续发育、相带差异明显,横向上相变快、集中分布的特点,新生代构造演化、构造样式及南北向断裂是控制砾岩层发育、沉积特点及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36.
某一典型硅质岩的坡体由于工程建设需要进行开挖,极具工程研究价值。通过现场调研,该山体层状结构岩体被划分为巨厚状结构、块状结构、层状节及散体结构,其中层状岩体被划分为缓倾角层状岩体结构和陡倾角层状岩体两类。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对其中的典型层状岩体稳定性展开数值模拟,结果显示,边坡整体上稳定;开挖过程,边坡岩体变形属于渐进变形。开挖处上侧,重力与松弛作用共同驱动围岩变形;开挖处下侧,变形由松弛作用驱动。此外,层面是控制开挖变形的重要因素,施工过程应注意防治层面间的滑移破坏。  相似文献   
237.
 随着浅部矿产资源的枯竭,中国许多露天开采已经或即将转入地下开采,或露天与地下联合开采。合理确定岩层及地表的移动,为露转坑设计和安全生产提供依据是露转坑联合开采首先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为了验证永平铜矿露天转地下开采工程设计的合理性,为后续安全生产提供参考,采用三维有限差分数值模拟计算方法,系统地分析永平铜矿II、IV号矿体在不同开采水平的岩体移动变形、地表位移变化及露采边坡稳定状态,给出了相应开采水平的岩体及地表移动变形特征、最大垂直和水平位移,以及岩体移动角。结果表明,II号矿体对岩层移动的影响远大于IV号矿体;最大垂直和水平位移均在II号矿体上部东部边坡岩体中;合理的开采顺序应是先采Ⅳ号矿体,后采II号矿体;模型局部地段处于破坏或极限稳定状态,但随开采深入,露采边坡整体处于稳定状态,因此矿山采用的矿房回采嗣后充填采矿方法合理可行。用FLAC3D数值模拟方法研究露转坑联合开采的岩层移动规律,反映了岩体应力、变形的客观过程,为露转坑矿体开采岩层移动范围确定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38.
介绍了中深孔爆破在奥运会飞碟靶场石方开挖中的应用,在复杂环境下,采用孔外多段毫秒延时、低单耗、加长填塞等技术措施,较好地控制爆破振动及飞石的危害。在不良地质条件下采用预裂爆破技术,优化预裂爆破参数,保证了边坡的平整。对实施经验进行了总结,可为同类条件下的爆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39.
通过分析倾斜-急倾斜多层矿床各矿层间的位置关系,并结合国内外采用充填法作业的矿山工程实例,运用函数拟合方法,推导出多层矿床安全开采高度的计算公式。以某铜矿为研究对象,设计采用5因素、5水平正交试验对安全开采高度的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并讨论主要影响因素与安全开采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矿层间距、矿体倾角和地下水对安全开采高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围岩地质构造特征和普氏系数的影响次之;安全开采高度与矿层间距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与矿体倾角呈非线性正相关关系,与地下水影响程度呈非线性负相关关系。根据所推导的计算公式以及实际的矿体赋存条件和围岩参数,得到该矿的安全开采高度为3.71~5.38m,同时针对开采方案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40.
王喜明 《科技信息》2011,(20):313-315
该文介绍了煤峪口矿在节理发育岩层煤顶条件下采取多种技术手段施工大断面工作面切眼巷道的实践,为今后类似条件巷道掘进提供了宝贵的开采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