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65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14篇 |
力学 | 1篇 |
综合类 | 3篇 |
数学 | 15篇 |
物理学 | 11篇 |
综合类 | 313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24篇 |
2015年 | 50篇 |
2014年 | 115篇 |
2013年 | 126篇 |
2012年 | 161篇 |
2011年 | 167篇 |
2010年 | 228篇 |
2009年 | 271篇 |
2008年 | 301篇 |
2007年 | 284篇 |
2006年 | 175篇 |
2005年 | 153篇 |
2004年 | 178篇 |
2003年 | 178篇 |
2002年 | 159篇 |
2001年 | 162篇 |
2000年 | 81篇 |
1999年 | 77篇 |
1998年 | 61篇 |
1997年 | 30篇 |
1996年 | 20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中国和西方的建筑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差异,文章通过对建筑的重要构件——墙的分析,对中国和西方的墙体从具体和抽象的角度进行了比较和解读,由墙文化的不同可以看出中西方在审美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42.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时期,审美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审美教育能帮助学生从审美的角度获得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以达到启迪智慧,明辨是非,培养创新意识,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终极目的——创新。 相似文献
43.
美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审美素质,使学生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初中美术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课程,开展美术教育活动的目的在于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初级中学学生学习形象的思维,指导他们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思考,进而逐步提高他们对事物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相似文献
44.
作为西方情诗的经典之作,《一朵红红的玫瑰》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历经千年久经传唱。本文试图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入手,分析整首诗的交互式审美效果成因。它从形式韵律、意象和场景设置层面上分别实现了读者的文本、审美和意蕴期待,不仅在信息量和内容上符合审美期待,引起共鸣,且在过程中创造了体验空白,形成了空白与色彩间的张力和对比,迫使读者重新建构、调整审美心理,从而在阅读过程中为各个阅读主体创造"第二文本",使得这首诗歌具备了无限诠释的可能和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5.
46.
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更加关注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既要育体,还要育心,在体育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寓美于教、寓教于乐,注意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实效性,并以其丰富的教学内容,优美的表现形式,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得到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对美的感受、鉴赏、表达和创造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收到“快乐体育”的教学效果,达到“终身体育”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47.
试图探讨是诗中有俗,俗中有歌的文化现象以及这种既是诗歌,也是民歌,更是民俗美学特征和各自间的艺术演化的相互关系与关联.世俗风化与民俗之诗间的互动、互促、互相影响的审美与伦理教化关系被阐释得较全面而辩证,是我们认识诗、歌与风、民、俗等概念及其关系的一个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48.
新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语文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开启审美的闸门,引导学生认识美;应该充分渲染情景,唤起学生美的感观,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引导学生按美的标准和规律塑造自己的心灵,写出美的文章,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49.
"唐人选唐诗"经过后人的编辑和整理一版再版,已经成为当今甚是流行的一个唐诗选本。各个选本对诗歌的选录体现了唐人和选家的审美趣味,而本文以李白、杜甫为主,分别从客观和主观方面来解读唐人选唐诗的标准。 相似文献
50.
高中美术鉴赏课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以一种审美的态度去看待生活,用发现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历史、文化、生活以及我们身边的环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陶冶高尚情操。在新课程背罱下,我在教学中突破传统模式,创新鉴赏教学;运用多媒体,强化审美感受;开发乡土教材,拓宽欣赏渠道;综合艺术形式,激活欣赏载体。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