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化学   2篇
综合类   2篇
数学   3篇
综合类   14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长江三角洲地区晚更新世晚期的孢粉特征及古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沉积10多口钻井的孢粉、藻类资料分析研究,在以往较少见到化石的晚更新世晚期的硬粘土沉积中找到了能明确指示古环境的孢粉、藻类化石,发现了两种不同的孢粉组合,一种是以环纹藻Concentricystes占优势的孢粉组合,另一种是以陆生植物Pinus-Cupressaceae-Picea-Abies-Quercus(deciduous)-Grarnineae占优势的孢粉组合,证实了该层硬粘土形成期间曾经历滞水和水退的环境交替.也为探讨硬粘土成因、沉积环境提供了可靠的生物化石依据.  相似文献   
132.
根据所采集的孢粉化石,论述了山西繁峙古近系末期的孢粉植物群特征。建立了三个孢粉组合:(1)Betulaceoipollenites-Taxodiaeceaepolllenites组合;(2)Piceaepollenites-Tsugaepollenites组合;(3)Osmundacidites-Betulaceoipollenites组合。前两个组合反映了早渐新世的植物群面貌;后一个组合则反映的是渐新世中晚期的植物群面貌。反映了在始新世末期到渐新世气候变凉的历程。  相似文献   
133.
海桑属花粉在广东沿岸晚更新世地层的发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第四纪孢粉分析探讨海桑属近几万年来在我国东南部的分布特征,并认为末次盛冰期是导致海桑属从华南大陆灾难性消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4.
介绍国际石炭系中间界线的定义及西欧、顿涅茨盆地纳缪尔阶孢粉分带;总结中国石炭系,特别是甘肃靖远和宁夏中卫地区石炭系中间界线孢粉学研究的新进展,并指出确定中间界线的孢粉学标志。简要分析了所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5.
136.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两个菜薹品种的二倍体、四倍体和八倍体材料的花粉进行了观察,并依据G.Erdtman的方法对花粉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和比较。结果表明:菜薹花粉为长椭圆形,具三沟,沟长几乎达两极。倍性间花粉大小差异明显,随倍性提高,花粉变大,P/E值减小,这一特征可作为快速鉴定植物倍性的一个可靠指标。花粉外壁均为典型的网状雕纹,网眼密度具品种特征,紫菜薹显著高于绿菜薹,但两者均以四倍体的密度最低,二倍体和八倍体间无明显差异。花粉活力以四倍体最高,但花粉的整齐度随倍性的提高而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37.
138.
北京王府井东方广场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的古环境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王府井东方广场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遗址,是在北京平原的首次发现。依据对遗址区剖面中段(包含了上下两个文化层)沉积样品的沉积相特征以及粘土矿物、化学元素和孢粉等古环境指标的分析,探讨了2.6万年前后至1.4万年前后古环境的演变过程。古人类活动遗址所处地貌部位为古永定河冲积扇的河间冲积平原。古环境分析表明,文化层出现前后的这一段时期,一直以干冷气候为主,草本花粉占绝对优势,中后期温湿度有所增加,尤其上下文化层之间曾有一个短暂而明显的较为温湿的时期,出现了温带森林草原景观。在下文化层形成之后,由于气候转湿,河流水量增加,洪泛加剧,古人类活动范围有可能限于其他地势较高的地区,后期气候又有所变干,古人类活动才又涉足本区,因而形成上下两个文化层。晚更新世晚期干冷气候背景下,古人类活动遗址在北京、内蒙和黑龙江等地的发现表明,当时的古人类已具有能抵御干冷气候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9.
宁夏灵武直罗组植物化石及泥岩地球化学特征记录了灵武龙生活时代直罗组沉积期的地质信息。通过对灵武地区中侏罗统直罗组孢粉和植物化石的采集分析,对直罗组泥岩的常量及微量元素分析,针对该区古气候、古盐度、古氧化还原环境进行探讨并简要分析古沉积环境演化。直罗组孢粉类型以湿生为主,茎秆类植物化石大都为湿生蕨类植物,反映了当时温暖湿润的气候,相比延安组植物化石组合,直罗期开始向炎热干旱气候演化。泥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显示从直罗组沉积早期到晚期,古气候由温湿气候逐渐变得干旱,整体处于弱还原环境,沉积环境氧化作用减弱而在直罗晚期氧化作用具增强之势,同直罗组呈微咸水相的淡水环境并且晚期水体古盐度增大一致,揭示直罗组沉积晚期相比早期气候更加干旱,且相比延安组气候开始向炎热干旱气候演化,直罗组沉积时期处于由温暖潮湿变得炎热干旱的过渡期。  相似文献   
140.
本文通过对南黄海西部沿海表层沉积的孢粉分析,总结了该海区的孢粉分布规律及成因.结果表明,(1)该区自南向北根据孢粉浓度可以分为四个区:长江入海口北孢粉浓度高值区、辐射沙洲孢粉浓度低值区、斗龙岗-连云港孢粉浓度高值区、海州湾孢粉浓度低值区;(2)辐射沙洲有两条孢粉浓度高值带,是沙洲南北沉积物源差异以及海底微地貌共同作用形成的;(3)海州湾的松花粉浓度最高,其浓度等值线与胶东半岛平行,并据松林分布,推断该区松花粉主要来自胶东半岛;(4)斗龙岗口-新沂河口草本植物花粉浓度较高,与陆缘植被相对应,以蒿藜花粉占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