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5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351篇
化学   852篇
晶体学   7篇
力学   27篇
综合类   27篇
数学   10篇
物理学   137篇
综合类   1699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52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138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146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43年   1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热失重分析仪(TGA)测定了二氢杨梅素(DMY)的热稳定性。测定了添加DMY的不同高分子材料的氧化诱导温度(OIT*),并与添加相同质量分数工业抗氧剂Irganox B215的样品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DMY在230℃以下稳定性良好,可用于加工温度低于230℃的各种高分子材料的加工过程,添加DMY的各种高分子材料的抗氧化性能优于添加Irganox B215的样品。对其抗氧化作用机理分析表明,DMY的特殊结构,特别是分子中羟基的数量和位置是其具有强抗氧剂性的根本原因。DMY无毒、高效,有望作为新型天然抗氧剂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72.
为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的目标,我们将能力导向教学模式应用到高分子专业选修课程中。在《天然高分子材料》课程教学中,以夯实学生理论知识为前提,以满足学生就业需求为目的,以提高学生关键能力为导向,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基础上,采用演示法、讨论法、案例法及师生易位教学等方法,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以毕业生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结果跟踪和方案修正,达到了巩固专业能力、增强社会能力、提高方法能力的良好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73.
首次合成了Bartericin A (1), 2’,6’-二羟基-5’-(2’’-羟基-3’’-甲基-3’’-丁烯基)-4’-甲氧基查尔酮(2), Xanthohumol D (3)和Angusticornin B (4) 4个羟基异戊烯基查尔酮类天然产物.为了探讨天然产物中不同官能团对其核心骨架结构抗菌活性的影响,设计合成了衍生物6.所合成的目标产物和未知中间体化合物经过1H NMR、13C NMR、IR、HRMS进行了确证.选取大肠杆菌[CMCC(B)44102]、绿脓杆菌[CMCC(B)10104]、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0003]和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 501],采用稀释点样法对所合成的4个天然产物及1个新型衍生物进行了抗菌活性评估.结果显示,天然产物1、4和衍生物6对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表现出了一定的抑制活性.天然产物3对枯草芽孢杆菌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抑制活性,但对其他3种菌株无抑制活性(最小抑菌浓度>200μg/mL).  相似文献   
974.
近年来,有关生物分子通过液-液相分离机制进行组织定位、功能调控的研究发展迅速。相分离产生的聚集体在众多细胞活动事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些聚集体的生物功能是以相分离的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的。本文将从相分离聚集体的基本性质、相图、微观结构,相分离的统计热力学、实验和分子模拟研究等方面阐释相分离物理化学机制研究相关进展。对于生物分子相分离的重要功能体系进行了列举和归纳,收集了相分离研究的模式体系,探讨了生物分子相分离的生物功能同物理化学机制之间的关系,总结了生物分子相分离的调控机制和调控分子的设计方法,并对生物分子相分离物理化学机制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75.
应用真实破裂过程分析系统软件RFPA2D2.0-Flow,采用细观方法表达岩石材料非均匀特性,建立了渗流-应力-损伤耦合模型;模拟分析了裂隙岩体在具有不同角度、不同长度、天然裂隙中点与井孔之间不同间距的单一天然裂隙条件下的水压致裂过程;通过对模型内拉伸裂缝萌生及扩展的描述,得出了天然裂隙角度、长度、天然裂隙中点与井孔的间距对裂隙岩体内水力裂纹的扩展及与天然裂隙相交模式的影响趋势。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天然裂隙角度对模型稳定性影响较小,但对裂纹扩展模式的影响较大;天然裂隙与井孔间距的减小使模型的失稳水压值随着裂隙角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但最大值与间距未减小时基本相同;随着天然裂隙长度的增加,模型的承载能力逐渐减弱,且减弱的幅度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976.
根据现场岩体特性,将岩体剖分为结构体和结构面2部分,针对结构体构建了均质岩石本构模型,而后依据结构面分布特性,构建了考虑天然岩体非均质性的空间块体模型。采用这一空间块体模型,对重复打击效果进行了大量数值模拟分析,数值模拟与现场实验结果基本一致,两者均表明,因受残余弹片、命中点偏差和岩体非均质性等因素综合影响,多弹重复打击破坏深度存在着一个极限值。  相似文献   
977.
天然石材以其自然庄重、色彩绚丽以及较好的抗风化稳定性、耐磨性、耐酸碱性等特点,被广泛采用于建筑物的室内、外墙面装饰工程,极大地提升了建筑物的整体美观效果。但也容易产生一些质量通病,特别是石材表面泛碱现象,产生泛碱后的"水印"痕迹,去之无效,拆之亦难。分析天然板岩泛碱和发黄现象的成因,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78.
特低渗透天然砂岩大型物理模型渗流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特低渗透天然砂岩大型物理模型,提出研究特低渗透油藏渗流规律的新方法.通过引入无因次产量系数的概念,分析大模型的渗流曲线,给出天然大模型的渗流特征;结合对比小岩样的非线性渗流规律和测量的平面压力梯度场,将大模型划分为死油区、非线性渗流区和拟线性渗流区.研究结果表明:特低渗透天然大模型同小岩心一样具有非线性渗流特征,相同注采压差下,渗透率越低,无因次产量系数越小,非线性渗流特征越显著;注采压差越大,无因次产量系数越大,最终趋于定值.大模型的渗流区域与注采压差、井距及模型物性有关,相同注采压差和井排距下,渗透率越低,死油区范围越大,非线性渗流区和拟线性渗流区越小;增加注采压差、缩小井排距均可缩小死油区,甚至使死油区消失,整个油藏流动能力增强.该新方法更能直观地描述实际油藏的渗流规律.  相似文献   
979.
通过可控干热法制备壳聚糖和大豆分离蛋白共价复合物,并将其与天然乳胶共混制成共混膜。壳聚糖和大豆分离蛋白共混液与共价复合物的粒径分布对比可以验证共价复合物的形成。通过对复合物改性天然乳胶膜的表面形貌、力学性能及蛋白质溢出量等性能进行测试,结果发现膜表面光滑度、平整度、致密性和力学性能均有所改善,蛋白质溢出量降低,作为医用薄膜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80.
分析天然沉积结构性土常规一维压缩试验结果,以及不同超载比、不同超载时间和不同卸载时间下的超载预压一维压缩试验结果,探讨超载预压作用下天然沉积结构性软土的压缩变形机理.结果表明:由于天然沉积过程形成的土结构性,使得原状土压缩曲线位于重塑土上方,同一应力水平下两者存在孔隙比差值,造成当外加应力大于天然沉积土结构屈服压力时将产生大孔隙骨架的坍塌,土颗粒的蠕动变形剧烈,因此仅当超载预压的有效超载比能使土体卸载后的应力-应变状态点位于重塑土压缩曲线下方时,才能有效降低土体的蠕变变形速率;若超载预压引起的超静孔压尚未消散结束就进行卸荷,卸荷之后将仍存在较大的变形速率,从而加大建筑物使用期的地基沉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