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4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56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0年   4篇
  193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51.
回顾任期,展望未来人大会议后,外交部长杨洁篪论未来中国外交政策及对外关系。3月9日,外交部长杨洁篪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回答中外记者提问,谈及中国外交战略、中国与大国及地区关系、国际热点问题等。针对过去五年的工作,杨洁篪表示,世界形势经历了冷战结束以后最为深刻复杂的变化。但在中央的领导下,中国外交仍然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中国领导人积  相似文献   
52.
《世界博览》2012,(15):11-11
有报道称,伦敦奥运会美国国家队队服是由中国企业生产的,“该把那些衣服堆起来烧了!”向来对中国有成见的民主党参议员哈里·里德说道。美国人对本国制造业转入中国既生气又害怕。但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认为,美国本土的制造业大有同潮之势,该担心的恐怕是中国。多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都有将工厂搬同美国的意向,该杂志认为。科技进步才是中国制造业的真正威胁,并认为三种新科技有助于美国夺同制造业强国的宝座。  相似文献   
53.
《世界博览》2012,(24):11
一些东盟国家希望利用与美国的盟友身份来牵制中国。美国总统奥巴马连任后率先出访东南亚,这一举动十分令人费解。自家后院还有一堆烂摊子,新政府正在与其和党议员就财政预算进行紧张的斡旋。但从外交领域来看,相比于在加沙不断升级的以色列与哈马斯之间的冲突,东南亚似乎并不是访问的首选地区。并且,奥巴  相似文献   
54.
微观视角下的20世纪30年代美国孤立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孤立主义思潮与外交最兴盛时期,也是开始走向衰落的时期。本文从微观的角度探求20世纪30年代孤立主义盛衰的轨迹。从中探讨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对美国民众、国会尤其是参议院外交委员会、总统的认知的影响与孤立主义高潮迭起、终不免衰落的关系。揭示出决策者的认知从错误到正确的转变亦即外交决策从脱离实际到贴近实际的过程,决策者的认知对外交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5.
外刊要论     
布什的遗产David Frum(乔治·W.布什的前演讲撰稿人、特别助理)《外交政策》2008年9/10月刊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出版布什可能是现今最不受欢迎的总统:一个鲁莽的牛仔。但历史对他的态度将会比现代漫画更友好些。八年任期结  相似文献   
56.
徐刚 《世界知识》2011,(18):6-6
随着美国对利比亚实施军事干预,美国国内开始掀起了新一轮的学术讨论,是否“奥巴马新干预主义”已经成型?奥巴马政府的外交政策到底有没有战略规划?虽然批评本届政府缺失大战略的人不在少数,  相似文献   
57.
1871~1890年俾斯麦任宰相期间,依据现实政治原则,在不断变化的局势下,灵活地运用外交手段,成功地建立了错综复杂的外交体系,有力地防止了反德同盟的出现。他外交成功的关键在于对地缘政治的深刻认识上制定的务实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58.
鲜有美国决策者意识到西方对世界历史的主导已结束——我们正进入一个亚洲(本文主要指东亚)崛起的亚洲世纪。东亚不仅经济进步,也形成了可维持和平稳定的机制。欧洲代表过去,东亚代表未来。而两个世纪以来美国的外交政策主要关注大西洋,而非太平洋。  相似文献   
59.
有人想通过粮食消灭几十亿人口?目前,粮食与政治、粮食与阴谋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称,2011年全球粮食危机已成事实,而且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此外,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最新报告也"火上浇油",指出全球食品价格指数连续7个月上涨,今年1月达到230.7,已超过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时的水平,创历史新高。  相似文献   
60.
《世界博览》2011,(14):11-11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的一位专家曾评论说,中德两国的内政和外交政策有许多共同之处,“德国是欧洲的第二个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