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912篇 |
免费 | 890篇 |
国内免费 | 785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1221篇 |
晶体学 | 174篇 |
力学 | 637篇 |
综合类 | 197篇 |
数学 | 644篇 |
物理学 | 1742篇 |
综合类 | 797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6篇 |
2023年 | 207篇 |
2022年 | 265篇 |
2021年 | 334篇 |
2020年 | 275篇 |
2019年 | 257篇 |
2018年 | 168篇 |
2017年 | 239篇 |
2016年 | 229篇 |
2015年 | 339篇 |
2014年 | 599篇 |
2013年 | 523篇 |
2012年 | 572篇 |
2011年 | 583篇 |
2010年 | 564篇 |
2009年 | 633篇 |
2008年 | 718篇 |
2007年 | 575篇 |
2006年 | 508篇 |
2005年 | 510篇 |
2004年 | 460篇 |
2003年 | 506篇 |
2002年 | 451篇 |
2001年 | 473篇 |
2000年 | 348篇 |
1999年 | 343篇 |
1998年 | 277篇 |
1997年 | 232篇 |
1996年 | 191篇 |
1995年 | 192篇 |
1994年 | 153篇 |
1993年 | 162篇 |
1992年 | 120篇 |
1991年 | 116篇 |
1990年 | 116篇 |
1989年 | 123篇 |
1988年 | 65篇 |
1987年 | 37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3篇 |
1962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4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对于复杂云层背景下的红外弱小目标检测跟踪一直是图像处理的研究热点。受复杂云层和强光等因素的干扰,目标很容易淹没在背景中。针对传统方法无法兼顾较高的目标检测概率和较低的目标检测虚警率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目标检测跟踪方法。通过梯度预滤波的方法获取初始目标,二次比对的方法获取真实目标;通过目标航迹建立与删除的方法降低虚警率;通过抗云层遮挡卡尔曼滤波跟踪的方法提升目标检测能力。实验结果表明,该技术不仅很好地抑制了复杂云层背景和强光干扰背景,而且通过目标建航和抗遮挡跟踪等方法极大提升了目标检测概率,降低了虚警率。 相似文献
72.
73.
74.
研究了两种新型芴类衍生物9,9_二(2_乙基已基)_2,7_二咔唑_9H_芴(简记为DCZF)和9 ,9_二(2_乙基已基)_2,7_二(2_(4_甲氧基)苯_2,1_乙烯基)芴(简记为BMOSF)在N ,N_二甲基甲酰胺(DMF)中的线性吸收和单光子荧光行为,并用脉冲宽度为38ps,重复 频率为10 Hz的1064 nm Nd:YAG脉冲激光研究了两种化合物的三光子吸收性质.结果表明: 两种新材料的最大线性吸收峰分别位于330和380nm,吸收区域覆盖了270—420 nm波段. 两种化合物的荧光带位于蓝_紫区,中心波长为369和442 nm,都具有较小的斯托克斯位移. 化合物DCZF和BMOSF的三光子吸收系数分别为γDCZF=678×10- 20 cm3/W2和γBMOSF=592×10-20 cm3/W2. 同时, 两种新材料还表现出明显的三光子吸收光限幅效应,当入射光强分别为8和6GW/cm2时,非线性透过率分别达到30%和45%.
关键词:
芴类衍生物
三光子吸收
光限幅
非线性透过率 相似文献
75.
评价网络中节点的信息传播影响力对于理解网络结构与网络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许多基于最短路径的指标,如接近中心性、介数中心性以及半局部(SP)指标等相继用于评价节点传播影响力.最短路径表示节点间信息传播途径始终选择最优方式,然而实际上网络间的信息传播过程更类似于随机游走,信息的传播途径可以是节点间的任一可达路径,在集聚系数高的网络中,节点的局部高聚簇性有利于信息的有效扩散,若只考虑信息按最优传播方式即最短路径传播,则会低估节点信息传播的能力,从而降低节点影响力的排序精度.综合考虑节点与三步内邻居间的有效可达路径以及信息传播率,提出了一种SP指标的改进算法,即ASP算法.在多个经典的实际网络和人工网络上利用SIR模型对传播过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ASP指标与度指标、核数指标、接近中心性指标、介数中心性指标以及SP指标相比,可以更精确地对节点传播影响力进行排序. 相似文献
76.
77.
Changes in Repetitive Firing Rate Related to Phase Response Curves for Andronov-Hopf Bifurcations 下载免费PDF全文
Yasuomi D. Sato 《中国物理快报》2014,(5):13-16
We study specific changes in repetitive firing in the two-dimensional Hindmarsh-Rose (2dHR) oscillatory sys- tem that undergoes a bifurcation transition from the supercritical Andronov-Hopf (All) type to the subcritical Andronov-Hopf (SAH) type. We identify dynamical mechanisms which are responsible for changes of the repeti- tive firing rate during the AH to SAH bifurcation transitions. These include frequency-shift functions in response to small perturbations of a timescale parameter, its multiplicative parameter, and an external input current in the 2dHR oscillatory system. The frequency-shift functions are explicitly represented as functions relating to the phase response curves (PRCs). Then, we demonstrate that when the timescale is normal and relatively fast, the repetitive firing rate slightly increases and decreases respectively during the AH to SAH bifurcation transition with a change of the intrinsic parameter, whereas it decreases during the SAH to AH bifurcation transition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timescale. By analyzing the three different frequency-shift functions, we show that such changes of the repetitive firing rate depend largely on changes of the PRC size. The PRC size for the SAH bifurcation shrinks to the PRC size for the AH bifurcation. 相似文献
78.
使用不同夹带剂,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丹参中3种丹参酮,研究不同夹带剂的萃取效果。在优化操作条件下萃取丹参中3种丹参酮,HPLC测定萃取物中3种丹参酮的质量分数。3种夹带剂中,95%(V/V)极性物质乙醇效果最好,其次为丙酮、正辛烷。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丹参中3种丹参酮,为了提高萃取率,须使用极性溶剂乙醇作为夹带剂。 相似文献
79.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玻璃衬底上制备ZnO/SiO2复合薄膜,分别用XRD、TEM、SEM对样品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并研究了不同ZnO含量对复合薄膜透过率及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样品经500 ℃退火处理生成了SiO2和ZnO,其晶粒尺寸为18.7 nm,薄膜具有双层结构。复合薄膜的透过率随着其中ZnO含量的增加而降低,禁带宽度减小,光学吸收边红移。样品在355 nm波长激发下产生了384 nm的紫外发射峰和440 nm的蓝光发射带,并随ZnO含量的增加而增强,它们分别来自ZnO的电子-空穴复合发光和缺陷发光,及ZnO/SiO2复合薄膜双层结构的缺陷发光。 相似文献
80.
分离式热管换热器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自行设计分离式热管实验装置的基础上,对其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其工作温度为170~250℃,热流密度为25~50 kW/m~2。蒸发段和冷凝段构成相同,均是由7根直径30 mm的无缝钢管短管束组成,管长为160 mm,带有紧套的钢帛环形肋片结构尺寸为:外径45 mm、厚1 mm、片间距4 mm。实验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分离式热管的最佳充液率按管束总容量计为18%~38%。根据实验结果拟合了最佳充液率(24%)下蒸发段内部平均沸腾换热系数和冷凝段内部凝结换热努塞尔数综合关系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