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力学   3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1篇
综合类   7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51.
利用有限元法对48 m跨箱形吊车梁进行结构刚度和强度的分析计算,获得在4个载荷工况下,该梁多个截面的应力及变形分布.结论表明,该梁整体应力分布不均匀且具备较大的轻量化潜力.在此基础上进行梁的结构设计尺寸改进,获得了改进后的结构参数,梁的重量减轻了18.23%.  相似文献   
52.
根据预应力混凝土吊车梁在集中荷载作用下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试验,得出试验挠度和应变与计算值的关系,指出了吊车梁在集中力作用下的抗弯性能与理论分析的一致性,为检验构件是否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要求,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53.
为了减小吊车梁在使用过程中的振动,应该提高其横向水平刚度。吊车梁的横向水平刚度由横向弯曲刚度和截面的扭转刚度两部分组成。对于中级和轻级工作制的吊车梁,规范指出无须验算其水平位移,往往会导致使用时的过大振动,并且设计人员在利用软件计算结果时要考虑梁的扭转刚度,准确计算吊车梁的横向水平刚度。  相似文献   
54.
考虑低应力幅影响的钢吊车梁疲劳可靠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钢吊车梁疲劳可靠度分析方法.首先,建立了考虑低应力幅对变幅疲劳损伤程度减弱和疲劳荷载循环次数增长率这两个因素的钢吊车梁疲劳失效极限状态方程;其次,探讨了疲劳失效极限状态方程中各随机变量的统计特性,并按一次二阶矩方法和蒙特卡洛模拟方法计算了疲劳可靠度指标;然后,通过算例,研究了以上两个因素对疲劳可靠度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考虑低应力幅的疲劳损伤减弱后,钢吊车梁的疲劳可靠度指标显著增大,但随着疲劳荷载循环次数增长率的提高,疲劳可靠度指标降低.最后,提出了钢结构疲劳设计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5.
厂房钢结构连续吊车梁相比目前普遍采用的单跨简支吊车梁,具有更好的竖向刚度和经济性。但由于连续吊车梁在移动荷载下的内力分析难度较大,工程设计中罕有采用。本次研究采用有限元程序,对两等跨等截面小跨度吊车梁的仿真分析,得出连续吊车梁在中轻级吊车荷载作用下的控制内力和变形挠度,对比单跨简支吊车梁,提出满足工程设计的简单实用的小跨度连续吊车梁内力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56.
通过对某钢结构吊车桁架节点板静态应力测试,获得实测资料,利用有限元方法对该钢吊车桁架节点板进行了计算分析,将两种结果进行对比,得出吊车桁架下弦节点板应力比其它结点平均高出37%(计算)、50%(实测),是疲劳的薄弱环节,在设计和鉴定时应对此位置进行疲劳考虑。  相似文献   
57.
作者以实际工程为背景,采用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设计规程,对带吊车门式刚架、吊车梁及基础的受力特点、设计方法进行分析,解决了设计中所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58.
陈中 《科技资讯》2012,(8):122-122
某台100/32t渣罐桥式起重机在使用时,因主小车的起升机构上升时极限失灵,吊钩横梁撞击辅梁,导致该吊车辅梁箱形结构的下翼缘板及腹板严重受损变形,无法安全运行。为了解箱形辅梁损坏程度,进行了检测、分析,并拿出了加固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59.
介绍了磁通矢量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电路的基本组成.着重介绍了磁通矢量控制技术用于改善大型桥式吊车控制性能的方法和控制过程,以及该技术应用所取得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0.
基于项目的CDIO理念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CDIO工程教育理念,结合线性系统理论课程特点,设计了模拟真实工程环境的龙门吊车控制实验项目。该项目以设计为导向、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构思了以吊运过程平稳性和快速性为总体控制目标的实验教学内容。在项目实施中,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在完成项目的整个过程中主动探寻学科知识。教学实践证明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科学研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