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篇
  免费   0篇
力学   1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2篇
综合类   28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1.
褒姒的命运     
西周何以灭亡?《诗经.小雅》这样归结:"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国语.晋语》中,晋人史苏在议论晋献公立骊姬时进一步提出了夏因妹喜亡、殷因妲己亡、周因褒姒亡的"女色祸国论",加上后来所谓西施亡吴之事的映证,于是"褒姒亡周"似乎成了一个不容置疑的千古话题。  相似文献   
12.
复仇是《史记》反复表现的主题之一。《史记》为我们展现了无数个悲惨壮烈、可歌可泣的复仇故事。《史记》中有浓烈的复仇情结。司马迁复仇情结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李陵事件的影响,也有儒家思想的影响,战国士林之风的影响,个人心理与性格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3.
云南壮剧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文山地区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是云南壮剧形成的基础;处于云南通往内地交通要道上的文山地区,明清至民国时期商贾云集,商业文化繁盛,为云南壮剧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云南壮剧包含富宁土戏、广南沙戏、文山乐西土戏三个分支,各分支都拥有各具自身特色的腔调、剧目、音乐和表演程序。从形成至今,云南壮剧的发展几起几落,既有兴旺发达的辉煌,也有遭受摧残的辛酸。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的十多年中,由于年青人外出打工、老艺人大多去世、资金紧缺等原因,云南壮剧的继承和发展面临极大的困难,没能在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和文山州旅游开发中起到应有作用,各相关领导和部门对此应该给予切实关注。  相似文献   
14.
《史记》与《左传》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两部历史著作,为我们保留了大量的珍贵资料,中国早期女性形象的记载也大多留于此。但不论从形象塑造内容、人物塑造方法,以及各种形成原因等方面来看,二者都有较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戏曲危机论下抢救保护地方戏和将庙会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论调予庙戏的发展以希望。然而农村庙戏更深刻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民间信仰的转变,商品经济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家庭类型的转变,家庭权力结构的变动等。文章试图从上述几个角度论证改革开放对农村庙戏衰落的影响,以揭示农村社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不孤的孤儿千百年来,天下孤儿熙熙攘攘,但能混到赵氏孤儿——赵武份上的,恐怕只有凤毛麟角的极少数了,他不仅被写进两千多年前的史书《左传》、《春秋》和《史记》,还被后来元朝的剧作家纪君祥倾情演绎成一部感天动地的著名悲剧。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戏剧观念经历了由"戏"到"曲",再到"戏"、"曲"、"文"的结合,再到"剧"的演化。黄梅戏作为传统戏曲在其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不可不免地受到剧化观念的影响,本文从黄梅戏影视剧和舞台剧两个角度出发,着力阐释黄梅戏剧化的具体形态和特征。  相似文献   
18.
沿着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漂流而下,从《诗经》中“坎坎代擅”的江边,到《史记》“金戈铁马”的楚河汉界;从郦道元的《水经注》,到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我看青藏高原脉动的祖国;看黄土高坡起伏的祖国;看烟花苍茫,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祖国;看群峰腾跃,平原奔驰,长河扬鞭的祖国。  相似文献   
19.
《史记·酷吏列传》的叙事结构独具特色,它具体表现为:一、司马迁正确处理了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使文章详略得当;二、《酷吏列传》的外形结构酷似一传,其中的纹理特征又包含有显性结构和隐性结构。  相似文献   
20.
明人杨慎所谓"太白则<史记>"之说,行文过简.如果从司迁与李白经历和创作的相似之处,司迁与李白思想的相通之处,司迁与李白世界观和美学观的相同之处等三方面入手加以解绎,对于他们的比较研究是很有意义的.本文略异详同,旨在寻绎汉唐两代文学巨匠的同步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