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化学   7篇
力学   1篇
综合类   3篇
数学   30篇
物理学   27篇
综合类   48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01.
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运用美学原理,充分挖掘大学物理中的科学美;并就如何将科学美贯穿于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作了分析和探讨.指出只有在课堂运用创造力开发的教学法则、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并将板书、多媒体与科学美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启发与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才能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充分体验到学习物理的快乐,就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  相似文献   
102.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阐述了问题意识培养的教育价值,介绍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敢问;采用教师积极引导,使学生会问;转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等方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03.
对目前关于工作不安全感、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及创造力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的总结,旨在探讨工作不安全感、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对创造力的影响,并从概念定义、测量工具、研究内容及形式等方面为当前的相关研究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04.
当前大学生创造力问题调查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专业的创造力倾向测量表对以江西南昌地区多所高校为代表的大学生创造力倾向现况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造力的3S对策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5.
传授知识,提高智力,培养个性是学校教育的三个主要任务.它们三者既相对稳定,又变化发展,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们三者之间关系的处理构成了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现代教育强调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明确它们与创造的关系则成为创造教育的首要理论问题.本文认为知识、智力、个性在创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同,知识是创造的基础,智力是创造的前提,个性是创造的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106.
107.
高柯 《华东科技》2011,(4):38-41
思维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有什么样的思维就会有什么样的思路,而后,就有了我们自己的行事路径。当我们的思路出现瓶颈的时候,我们很可能就已经陷入了偏见思维或定势思维的怪圈。要避免思维出现瓶颈,我们不仅要努力挣脱思维障碍的束缚,而且要掌握并善于运用联想、逆向、收敛、组合等诸多思维创新的方法,以促进创新思维的开发。除此之外,我们能做的还有创新思维的训练。  相似文献   
108.
我国企业的R&D人员在创造力不高的同时,工作复杂性压力和时间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些压力究竟会对R&D人员的创造力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已有研究成果中没有明确的定论,特别是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相关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工作复杂性压力和时间压力均对我国企业R&D人员的创造力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9.
《创新科技》2011,(11):32-32
英国神经系统学家格林菲尔德称,过度沉溺于电脑游戏可能导致孩子出现“临时性痴呆”。 目前,英国儿童每年花在注视电子屏幕上的时间最多达2000个小时。专家称尽管科技有许多益处,可提高创造力,但同时也是危险的。格林菲尔德呼吁孩子们关掉电脑,走向户外呼吸新鲜空气。  相似文献   
110.
概念整合理论为中国古诗英译中意象的认知和翻译提供了新视角,在意象翻译的概念整合过程中,译者必须兼顾形式整合、意象整合以及文化意象整合,解释各种意义生成的路径,并进而解释翻译中整合创造的可能性和合理性。通过以乐府《杂诗》为例,分析其中意象的认知与翻译过程,该理论验证了其在解读中国古诗意象过程中的认知解释力和在意象翻译过程中的认知创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