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化学   3篇
综合类   3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31.
<正>作为我国最先进的一艘综合海洋科考船,国家大科学装置"科学"号考察船的科考活动备受瞩目。它的首航承担着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WPOS专项)和国家973项目的"西太平洋海底热液调查"任务。  相似文献   
32.
镇巴区块台地边缘颗粒灰岩储层是重要的勘探层位。根据构造演化背景,通过沉积演化及沉积相分析,认为台地边缘亮晶鲕粒灰岩、亮晶砂屑灰岩储层的展布严格受有利沉积相带所控制,随着城口海槽的成生、发展、萎缩,台缘鲕滩不仅向广海(北大巴)方向发生了迁移,而且发育层位逐步抬高,具有明显穿时性特征。镇巴区块铁溪万源区带飞一段-飞二段发育厚层状鲕粒坝储集层,单层厚度为22~40 m,分布较为稳定,是优质储集层。  相似文献   
33.
研究四川盆地开江-梁平海槽边缘二叠系-三叠系礁滩组合的分布规律及成因.综合利用开江-梁平海槽周缘钻井、测井、基底断裂特征、台缘坡度等资料,在前期沉积相研究及连井对比的基础上,系统总结海槽两侧典型的礁滩组合类型,分析其主控因素并建立相关的成因模式.研究表明:①根据礁滩纵向叠置关系可分为陡缘礁滩加积叠置型、次陡缘礁后滩叠置型、缓缘单礁型等组合类型;②构造活动导致的基底断裂控制了台缘地貌变化,生物礁的生长进一步加剧台缘地貌分异,奠定了后期鲕滩沉积的地貌基础;③海平面上升速率与生物礁生长速率匹配良好时,有利于生物礁发育,并且海平面升降将对平面上礁滩及相带组合分布产生影响.礁滩的纵向组合及平面分布特征是构造活动与海平面变化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运用礁滩之间的组合规律可为气藏的有效勘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4.
冲绳海槽中部表层沉积物的重矿物分布和来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根据冲绳海槽表层沉积物的重矿物含量变化、物源、成因、地貌和沉积特征划分出东海陆坡、琉球岛坡和海槽槽底三个矿物组合区以及六个矿物组合亚区,并对其物质来源和影响范围作讨论。  相似文献   
35.
冲绳海槽中部表层沉积物的成因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样品由“向阳红16号”于1992年6~7月间取自冲绳海槽中部。对表层沉积物中〉63μm粒及有石榴石和磁铁矿进行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 以及人工神经网络(B-P网络)的应用。研究表明,陆架边缘和槽坡的石榴石、磁铁矿主要来源于东海大陆架;槽底的石榴石部分来源于槽坡,部分属于海义工热液成因,槽底中北部的磁铁矿主要来源于火山活动槽底南部的磁铁矿则可能主要来自于岛坡。  相似文献   
36.
马里亚纳海槽热液硅质烟囱上的自生绿脱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详细地叙述了马里亚纳海槽热液硅质烟囱上自生绿脱石的矿物学和化学特征,并根据其产状对其形成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它是在构成烟囱外壁的非晶质氧化硅沉淀后,由于热液物化条件改变而在低温、氧化条件下从热液中直接沉淀形成的一种二八面体2:1型膨胀粘土矿物。  相似文献   
37.
借助多种分析方法,对采自冲绳海槽北段和中段的火山岩进行了常量元素、稀土元素、Sr-Nd同位素组成分析及铀系组分法年龄测定,在此基础上对此地区的海槽岩浆的起源、演化及岩石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海槽晚更新世(大约10万年)以来有一期广泛的酸性火山喷发活动;(2)受板块俯冲的控制,此期火山活动年龄按照与琉球岛弧距离的由近到远而由新到老;(3)海槽北、中段岩浆演化过程相似,其下很可能存在有巨大的、统一的岩浆房,但与海槽南段岩浆作用差异明显,岩浆物质很可能来源于PREMA地幔源区;(4)此地区的黑色浮岩为钙碱性系列流纹岩,岩石化学组成与海槽产出的白色浮岩相似,形成年代为17.7±2.1 ka。  相似文献   
38.
The sediment core DGKS9603 collected from the Okinawa Trough was used as research target. By use of unsaturated index U37^k of long-chain alkenone, δ^13C of POC and of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G sacculifer), the evolution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in the atmosphere during the Holocene were reconstructed in the Okinawa Trough. And in combination of δ^18O of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the relative difference of sea surface salinity during the Holocene was also reconstructed.Consequently, three cooling events (E1-E3) were identified,each of which occurred at 1.7-1.6, 5.1-4.8 and 8.1-7.4kaBP (cal), respectively. Of the three events, E2 and E3 are globally comparable, their occurrence mechanism would be that the main stream of the Kuroshio Current shifted eastward due to the enhanced circula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Pacific Ocean, which was driven in turn by amplified intensity of sunshine and subsequent enhancement of subtropical high pressure; E1 corresponds to the Small Ice-Age Event occurring between 1550 and 1850AD in China. In the Okinawa Trough, E1 might be also related to the eastward shift of main stream of the Kuroshio current driven by powerful Asia winter monso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