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化学   4篇
综合类   3篇
数学   5篇
物理学   1篇
综合类   12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茶多酚对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逆转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免疫组化法和流式细胞仪对肿瘤细胞系MCF-7和MCF-7/Adr的P-糖蛋白表达水平进行定性定量研究。用噻唑蓝比色法(MTT)研究茶多酚的细胞毒性及其对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并与Pgp抑制剂-奎尼定进行了比较。免疫组化法检测P-糖蛋白表达水平,MCF-7/Adr呈强阳性,而CF-7呈阴性;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结果MCF-7/Adr细胞系细胞阳性率为15%,MCF-7细胞系细胞阳性率为1.8%。MCF-7/Adr细胞系存在Pgp的过度表达。噻唑蓝比色法(MTT)检测结果茶多酚、奎尼定的加入对阿霉素对MCF-7的细胞毒性几乎没有影响。而茶多酚、奎尼定的加入明显增加了MCF-U/Adr对阿霉素的敏感性。免疫组化与流式细胞技术结合,可用于肿瘤细胞系P-糖蛋白表达水平的定性定量检测。茶多酚不仅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还与奎尼定一样具有多药耐药性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52.
MCM4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染色体维持蛋白4(MCM4)在子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0例宫颈癌组织,20例宫颈内皮瘤病变组织CINⅠ、20例CINⅡ-Ⅲ、20例正常宫颈组织的表达.结果正常宫颈,宫颈内皮瘤病变组织CINⅠ、CINⅡ-Ⅲ及宫颈癌中MCM4阳性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χ^2=45.588,P〈0.05).正常宫颈、宫颈内皮瘤病变组织CINⅠ、CINⅡ-Ⅲ及宫颈鳞癌组织四组间MCM4的阳性表达程度差异有显著性(Hc=36.655,P〈0.05),在不同分化程度的宫颈癌中,MCM4的表达强度的差异有显著性(χ^2=10.359,P〈0.05);在不同临床分期的宫颈癌中,在淋巴结有转移与无转移组之间,MCM4的表达强度差异有显著性(χ^2=5.748,P〈0.01);MCM4的阳性表达率与年龄分组和临床分期进展无关(χ^2=1.666,P〉0.05;χ^2=0.076,P〉0.05).结论①MCM4的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关;②检测MCM4可作为判定宫颈癌恶性程度、评估其侵袭性及转移性的分子生物学指标,其对早期宫颈癌的诊断及宫颈癌的预后判定可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3.
为研究性激素 (SR)在大肠癌及正常大肠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 ,采用免疫组化ABC法对 80例大肠癌、10例正常大肠粘膜进行雌激素受体 (ER)、孕激素受体 (PR)及雄激素受体 (AR)指标的检测 .80例大肠癌中ER、PR、AR的阳性率分别为 80 %、75 %、40 % ,正常大肠粘膜中三项指标表达很低 ,甚至无表达 .二者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1) ,大肠癌中SR的高度表达说明其生理学行为与性激素有关 .因此对SR阳性大肠癌病人进行内分泌治疗可能是除手术、化疗及免疫治疗外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并为早期诊断大肠癌及判定预后、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4.
目的研究p16蛋白表达与原发性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和p16基因缺失突变及点突变在原发性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地位.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聚合酶链反应和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技术,分别检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子宫内膜癌前病变组织及原发性子宫内膜癌组织,观察p16蛋白和p16基因缺失突变及点突变.结果1)p16蛋白阳性表达率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和子宫内膜癌前病变组织中表达率分别为92.78%和90.00%,两者相比无差异性;在原发性子宫内膜癌组织中为66.67%,明显低于正常子宫组织及癌前病变组织;2)在42例原发性性子宫内膜癌组织中有14例发生p16基因缺失突变,4例发生了p16基因点突变,突变率为分别为33.33%和9.6%,正常子宫颈组织和子宫内膜癌前病变组织未发现p16基因缺失突变和点突变.结论1)在原发性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过程中,p16蛋白的表达在高分化癌明显低于低分化癌,表明p16蛋白缺乏与子宫颈细胞增殖失控及分化不良紧密相关.2)原发性子宫内膜癌存在p16基因点突变,以低分化癌多见,但不是较频繁的事件;原发性子宫内膜癌存在p16基因缺失突变,以低分化癌多见,是较频繁的事件.3)p16蛋白表达与p16基因突变的相关性未被发现.  相似文献   
55.
比较蜣螂不同浓度醇提物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作用,并探讨相关机制,为蜣螂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采用皮下注射丙酸睾酮制造大鼠良性前列腺增生模型,以前列腺湿重、前列腺指数、血清酸性磷酸酶质量浓度(ρPAP)、雌二醇质量浓度(ρE2)、双氢睾酮浓度(DHT)(cDHT)、睾酮质量浓度(ρT)、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为指标,考察蜣螂醇提物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良性前列腺模型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85%乙醇提取物组能明显降低大鼠前列腺湿重与前列腺指数,明显降低ρPAPE2,cDHT及ρT水平,明显降低EGF,bFGF及IGF-1的表达,提高TGF-β1的表达,可显著降低前列腺体密度,显著增加比表面及比膜面值。蜣螂85%乙醇提物具有良好的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作用,其机制与调节EGF,TGF-β1,bFGF及IGF-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6.
We previously showed that B cell receptor associated protein 31(BAP31) was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in colorectal cancer compared with normal mucosa epithelia. However, its expression pattern and pathological role in colorectal cancer are not clearly understood.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the expression of BAP31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parameters of colorectal cancer. The expression pattern of BAP31 was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on a tissue microarray in both primary ...  相似文献   
57.
为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的分子生物学特质,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研究组)及35例肌间型子宫肌瘤患者(对照组)的在位内膜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抑制剂(TIMP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利用图像分析仪测定相应密度代表其表达强度,发现研究组中MMP9、VEGF的表达及MMP9/TIMP1的比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ER丧失周期性变化规律.得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中MMP9、VEGF高表达及ER丧失周期性变化规律的分子生物学特质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有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Neuropilin-1、VEGF的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及血管生成的关系和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TM法检测正常胃黏膜、上皮内瘤变、胃癌组织中Neuropilin-1、VEGF、CD34的表达并测定MVD,回顾分析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胃癌组织中Neuropilin-1、VEGF的表达及MVD高于正常胃黏膜和上皮内瘤变组织,且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浸润程度密切相关.Neuropilin-1、VEGF表达阳性组的MVD高于各自阴性组.两者表达呈正相关关系,联合表达时MVD增高.结论 Neuropilin-1、VEGF、血管生成参与了胃癌发生、浸润与转移;Neuropilin-1、VEGF参与了胃癌的血管生成;表达存在协同作用;联合表达时血管生成的效应增强.Neuropilin-1作为肿瘤抗血管治疗的靶点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9.
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和甲苯胺蓝(TB)染色技术,对小鼠胃肠道5-羟色胺免疫反应阳性细胞(5-HT+细胞)、肥大细胞(MC)和5-羟色胺免疫反应阳性肥大细胞(5-HT+MC)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鼠胃肠中5-HT+细胞多分布于黏膜上皮细胞之间、腺泡上皮细胞之间和固有层内;MC多分布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结缔组织之中;小鼠胃和小肠中分别有49%和47%的MC与免疫组化染色的邻片中5-HT+细胞在位置上相对应,该部分MC为5-HT+MC;小鼠胃和小肠中分别有24%和20%的5-HT+细胞为MC.本文从形态学的角度证明了小鼠胃肠道MC可分泌5-HT,MC是消化道5-HT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60.
为观察肥大细胞(Mast Cell,MC)在vvIBDV感染中的作用,将60只30日龄无病原感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鸡随机分成感染组和对照组。感染组经滴鼻、点眼、肛拭感染超强毒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ery virulent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vvIBDV)于0,24,48和72h后,分别取法氏囊、胸腺、脾脏,用甲苯胺蓝染色法观察上述各组织中的MC数量的动态变化;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各组织中IBDV病毒抗原和5-HT分布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鸡各免疫器官中,MC的数量随着病毒分布量的增加和组织损伤程度的加重而明显增多(P<0.01);MC释放的介质之一--5-HT的量也明显增多(P<0.01)。由此推断,MC和5-HT参与了IBD的发病过程,它们在IBDV感染引起的免疫器官严重损伤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