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6篇
化学   55篇
力学   3篇
综合类   1篇
数学   42篇
物理学   64篇
综合类   273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133篇
  2012年   164篇
  2011年   162篇
  2010年   170篇
  2009年   232篇
  2008年   252篇
  2007年   185篇
  2006年   149篇
  2005年   149篇
  2004年   153篇
  2003年   142篇
  2002年   137篇
  2001年   103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汉语哲学是一个层次丰富、主题众多的论域,而非一个或几个零散的议题,汉语与哲学以学术论域的方式联结在一起,意味着以汉语为基本语言的学术共同体的主动自觉,这样的自觉既是学术性的,更是文化性的。对此的研究尝试从历史和规范性的维度入手理解两种不同的自觉模式。汉语哲学的发展既可以做历史性的梳理,也可以从规范性哲学工作及其语言工具的关系入手理解。通过两种自觉进路的澄清,尝试达到以下基本结论:其一,“合法性情结”指向的不是汉语哲学的规范性,而是它的文化属性。对于汉语哲学的讨论,不能忽视如下的事实,即以汉语为载体的哲学活动或对汉语哲学活动的规范化实际上已经展开,并且在持续进行。其二,汉语哲学要面对的问题是哲学工作及其语言载体之间的互动和关系问题。汉语作为一种自然语言的特殊性是否能够塑造一种独特的哲学,与此同时,遵守严格规范的哲学思考又会给汉语本身的发展和意义体系带来什么变化?简言之,哲学活动推动了汉语的动态发展和衍生,而非对汉语进行了哲学性改造。同时,汉语作为一种哲学语言对哲学思考的规范性及其可能性的扩展带来的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982.
顾明栋 《高分子学报》2019,51(11):127-138
小说研究是当前的国际性课题,但是,小说理论的研究一般以西方的概念为指导,使用诸如摹仿说、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理论,基本不关心非西方的小说理论,甚至视不合西方小说理论的创作方法为缺憾。因此,很有必要从比较的视角对中国古典小说进行概念性探索,审视其哲学和美学的基础。本文试图在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下从比较的视角关注中西小说的基础性概念问题,从其与哲学的关联之处探索中西小说的美学基础。在将西方小说和中国小说的美学基础予以比较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小说美学是哲学的诗性表现,在中国传统中,是“道”在语言艺术层面上的诗性表现,在西方传统中是希腊哲学的“理念”及其变体通过摹仿而获得的诗性显现,在两大传统中都是融历史、哲学和诗歌为一体的叙事学存在。  相似文献   
983.
在存在论和认识论上,现代思想史有一个从实体主义物象论向关系主义事的世界观的根本性转换。康德、马赫、胡塞尔和海德格尔都是将人们日常经验中的物象错误归基到以关系为第一性的事的世界观,当代自然科学方法论,特别是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科学进展也进一步确证了这种关系存在论。由此,传统认识论中的“主体与客体”二元构架,就被“显相的所与和意义的所识”“能知的何人与能识的某人”之四肢构造的认知模式所取代。这种新的认识论观念恰恰离我们东方式的整合体知论更近一些。  相似文献   
984.
美好政治生活的展开与政治实践的良性运转,需要政治哲学的引领。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发展为适应新时代政治发展的新要求,需要反观自身的优长与不足,以为人们美好政治生活需要服务。政治哲学的发展是建构中国特色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在与现实政治生活的相互作用中获得了较为充分的生长空间,在学科体系、理论话语、价值内核上形成了基本的区分度,并在理解政治实践、把握政治生活、引导政治发展上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但当代中国政治哲学总体上还面临着思想资源整合乏力、核心话语缺失、“中国性”特质不彰等短板。借新时代的东风,中国政治学需要在融入中国实践、形成中国知识、推动中国需要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985.
哲学是历史悠久、绵延不绝、绚丽多彩、历久弥新的思想之路。翻开厚重的历史,或风起云涌,或兵戈如潮,或太平清静,其深处,一条条睿智的思想之线,闪烁着明明灭灭的光芒,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986.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困扰了中国学界一百多年,并且至今仍然一再被重提。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它同任何关于中国文化传统的现代言说具有本质的关联。问题的难点不仅在于西学渊源的“哲学”一词本身的高度不稳定,而且尤其在于这个外来词是否能够契合于对中国传统学术的正当言说。在“中国−哲学”与“中国−非哲学”的对立中,需要深入到形成此种对立的基础领域之中,而“合法性”一词正就提示出这样的基础领域:现代性在特定阶段上的绝对权力不仅形成了“中国−哲学”的特定勾连,而且使得这种勾连不可避免地进入到现代话语的阐释之中。在“世界历史”的基本处境中,“哲学”在单纯形式方面意味着:文化的主干、思想的母体、精神的核心。虽说这样的表述尚不涉及实体性的内容与差别,但由于它们特别地指向文化传统的中枢,所以不能不引起高度的警觉和长久的疑惑。就此而言,所谓合法性问题乃是“中国−哲学”对于自身的疑惑。这种疑惑是和中国近代以来学术总体上的“学徒状态”相一致的,而这种疑惑的解除则有赖于学术总体在特定阶段上能够摆脱其学徒状态并获得“自我主张”,正像问题的根本解决在基础性领域中有赖于历史性实践本身的发展一样。  相似文献   
987.
作为20世纪中国哲学的关键词,科学、良知、自然各自的推崇者之间既有论争,又彼此吸取,相互塑造,使得三者的意义不断丰富,形成了新的科学观念、良知观念和自然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院派的中国哲学领域的学者透过良知、自然看科学,使科学不断良知化、自然化;良知则在与科学的论争中逐渐与之和解,而共同压制自然;自然在科学、良知的压制之下,亦不断与二者和解,进而被理解为人道出入之所由。良知、自然与科学之争是“古今中西”之争的具体表现,三者之间的张力也源源不断地拓展与丰富着中国哲学的内涵。三者之争的结果,使可信者可爱,可爱者可信,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困扰中国学人百年之久的“可爱”与“可信”之间的紧张关系,把20世纪中国哲学推向新的境界,也为化解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贡献了中国智慧。总结良知、自然与科学之争,不仅有助于深刻理解与把握20世纪中国哲学的丰富内涵,亦将裨益于21世纪中国哲学的新开展。  相似文献   
988.
高源 《高分子学报》2021,53(9):38-48
奥古斯丁学已渐趋成为国内教父学与中世纪哲学研究领域的显学之一。然而以往研究多侧重欧陆或英美的论争文献,而北欧跨语际情境下的研究状况却少有述及。根植于路德称义问题的创新诠释,北欧边境上以芬兰学派为代表的教父学研究展示出丰富而鲜明的特色。其诠释之“新”体现于成神观念、成神路径、成神境界等多重维度的文献发现与理论突破,展现了本体论与现象学路径相结合的人格理想的重新定位。虽然以曼多马为代表的芬兰学派最初勃兴于与俄国东正教的交锋,然而其“参与神性”的理想人格观突破了原有宗教哲学对话模式而拓延至与东方特别是中国哲学的相遇,显示出与儒家天人合一理想、佛教顿悟成佛理念、道家仙化人格理论的遥相呼应。聚焦理想人格的诠释传统,不仅对深度把握北欧边境上的奥古斯丁暨教父学研究动态有所裨益,也将为跨文化视域下“中国−北欧”哲学互动开拓新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989.
西方科学哲学特别是现代科学哲学是西方哲学中一个很有成就的学派。本文概述了它的发展过程,并对它各个发展阶段的一些代表人物进行介绍和评价。本文并论述了我国当前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封闭、保守、简单化等倾向是发展我们哲学的障碍。  相似文献   
990.
进入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读博以来,自己渐渐掌握了如何研究科学史、怎样撰写学术论文的方法.期间我也曾为如何进行学术研究彷徨、迷茫过,而在我的导师的细心点拨之下,我一步步走出彷徨,进入学术研究的正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