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5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20篇
化学   1篇
力学   72篇
综合类   3篇
数学   3篇
物理学   58篇
综合类   3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无传感器控制的永磁同步电机在低速和静止时一直存在着转子位置难以检测和估算的问题,本文针对该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瞬态有限元分析的转子位置和永磁极极性检测的策略和方法.以两相凸极永磁同步电机为例,通过对永磁同步电机瞬态磁场的有限元分析,考虑铁心饱和与注入信号瞬态特性的影响,提出一种对转子位置非常敏感的组合电感的计算算法,并给出基于该组合电感的转子位置和永磁极极性检测的策略和优化转子位置检测的方法.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在电机静止和低速时,快速准确地判断出转子位置和永磁极极性.  相似文献   
62.
不同铺层厚度复合材料的低速冲击特性与损伤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合材料凭借其轻质、高强的特性逐渐在工程材料界占据重要地位,对于复合材料的冲击损伤的研究也一直吸引着诸多研究学者的关注.为表征不同铺层厚度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抗冲击性能,利用自由落体冲击设备,进行了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冲击实验研究.给出了不同冲击能量下的损伤模式,并利用位移、速度、接触力以及能量的时间变化曲线,深入分析了侵入和穿透两种损伤模式的特点.研究发现,随着铺层厚度的增加,复合材料在冲击过程中吸收的能量也随之增加.引入能量平衡法,基于体系的能量守恒定律,利用Newton-Raphson数值方法求解了侵入损伤模式下的接触力大小,通过实验结果给定挠度求解了对应的速率变化情况,并将理论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63.
低渗透裂缝型碳酸盐岩基质低孔低渗、天然裂缝发育,目前存在的酸压气井动态特征模型没有同时考虑储层基质低孔低渗引起的非达西渗流以及储层裂缝发育造成的储层应力敏感效应。为了分析低渗透裂缝型碳酸盐岩气藏酸压后渗流特征和产量递减规律,建立了考虑酸压改造程度、酸压改造范围、流体低速非达西流动、储层应力敏感的酸压气井渗流模型。首先针对气体拟压力形式的非线性非齐次的渗流方程进行Laplace空间变换,在Laplace空间利用摄动理论线性方程解的叠加原理进行求解,其次基于Duhamel叠加原理考虑了井储和表皮对渗流的影响,采用Stehfest数值反演方法得到实空间酸压气井不稳定产量和压力解,最后基于典型曲线特征分析了四类因素对酸压气井产量递减和井底压力动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渗透裂缝型碳酸盐岩酸压气井存在8个流动阶段,基质-裂缝窜流具有减缓产量递减速率的作用;低速非达西在生产中后期对产量递减影响明显,会削弱窜流对产量递减的补偿作用且明显降低气井产能;应力敏感在生产后期对产量递减的影响凸显,对气井递减率和产能影响较小;改造程度越高,产量递减率越大且产能下降越明显;改造范围越大,气井递减速率越稳产。结论认为:实际低渗透裂缝型碳酸盐岩气藏产能分析中,低速非达西渗流对产能的影响大于应力敏感对气井产能的影响;若以保持酸压气井稳定的产量递减速率为目标,增大改造范围比增大改造程度更重要。  相似文献   
64.
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了低速冲击下泡沫金属填充薄壁圆管的弯曲行为,详细说明了实验方法和原 理。通过与准静态实验结果的比较发现,冲击加载使泡沫金属填充圆管跨中截面的局部压入变形增大,跨中 截面高度变小,结构下缘拉裂破坏延迟。由于结构的惯性效应,锤头总冲击力高于准静态加载时的对应值。  相似文献   
65.
对石油的无机成因理论进行了评述,其中包括地幔脱气论、中地壳与费-托合成说、板块构造与费-托合成说.沥青、原油、干酪根的Pb-Sr-Nd同位素,原油及沥青中高含量的微量元素以及原油中的有机化合物均揭示了原油无机生成的科学依据,这是中国科学家对石油地质学的重大贡献.石油的无机成因理论是可以指导油气勘探的,并以辽宁义县-北票地区、苏南地区、鄂尔多斯盆地伊盟隆起、四川松潘-甘孜褶皱带、柴达木盆地为例讨论了寻找大油气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6.
《科技智囊》2013,(2):8-14
受国际金融危机"后遗症"的影响,2012年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均呈现出增长率下滑的态势,创下了过去三年复苏进程的最低点。展望2013年,世界经济走势仍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影响增长的因素较多,世界经济仍将延续低速增长态势。未来数年世界持续低迷可能成为常态,对市场份额和资源等的争夺更加激烈。考虑到大国经济刺激政策驱动等因  相似文献   
67.
解决低渗透油藏双重介质试井解释问题。基于低速非线性渗流新模型,建立了考虑井筒储集效应与表皮系数的低渗透油藏双重介质试井解释模型,利用有限差分进行数值求解,绘制了无因次试井典型曲线,并对无因次非线性参数c1D和c2D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非线性渗流主要影响基质系统与裂缝系统的窜流阶段,表现为导数曲线的凹子深度变小.c1D和c2D是决定曲线形态的特征参数.当c1D与c2D的和不为常数时,c1D或c2D增大,凹子深度变小;当c1D与c2D的和为常数时,c1D增大即c2D减小,凹子深度变小.对于封闭边界和定压边界在试井曲线上的压力响应,新模型与达西模型一致.  相似文献   
68.
为准确估算滑行艇的水动力性能,基于RANSE VOF求解器,选取滑行艇拖曳阻力模型实验和耐波性模型实验,采用切割体网格和整体动网格技术,对滑行艇在静水中的高速直航和在规则波浪中的迎浪运动进行了多自由度数值模拟.为验证模拟的真实性,将模拟计算值与实验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可以准确且高效地模拟滑行艇在静水以及波浪中高速航行时的运动姿态和水动力特性,为滑行艇设计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9.
吸能盒在低速撞击情况下的仿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吸能盒的低速正面碰撞试验为例,利用Hypermesh软件建立了由壳单元组成的吸能盒有限元模型,应用LS-DYNA软件进行了正面碰撞的模拟,结果与试验以及理论数据对比,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可靠性.根据试验和仿真结果,确定了吸能盒结构耐撞性方面的影响因素,以此改进吸能盒耐撞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70.
In this paper, the mechanism for fluid flow at low velocity in a porous medium is analyzed based on plastic flow of oil in a reservoir and the fractal approach. The analytical expressions for flow rate and velocity of non-Newtonian fluid flow in the low permeability porous medium are derived, and the threshold pressure gradient (TPG) is also obtained. It is notable that the TPG (J) and permeability (K) of the porous medium analytically exhibit the scaling behavior J ~ K-D'r/(l+Or), where DT is the fractal dimension for tortuous capillaries. The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tortuosity for capillarie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analysis of non-Darcy flow in a low permeability porous medium. The model predictions of TPG show good agreement with those obtained by the available expression and experimental data. The proposed model may be conducible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 for nonlinear flow in the low permeability porous medi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