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0篇
化学   150篇
综合类   7篇
数学   12篇
物理学   24篇
综合类   94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2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动词语法化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手致其语法化的因素在不同的语言中并不完全相同。壮语动词语法化的主要因素是句子的分裂、与词义相结合的句法变化、语法意义的转移。  相似文献   
22.
认知语言学认为动词名词化是动作的概念化。名词化过程是语言形式化或语法化的过程之一。英语动词在名词化过程中其动词的时体意义的转化形式及动词名词化的主要两类形态之间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23.
“时态”和“时间”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过去的英语语法书过度地强调了动词时态形式的时问范畴,很多外语学习者认为:过去时态表示“过去”,而现在时态表示“现在”。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动词现在时态形式和过去时态形式的不同语用功能,以期对其有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4.
本文力求说明汉语动名兼类词和动词名用的区别,并根据双音节复合动词与数量词组(几)“个”的组合能力来划分两者的界限。  相似文献   
25.
在“直接宾语限制”和“动词行为一致性”两个假设的基础上,利用致使型结果结构作为一种测试手段来区分现代汉语中的三种动词:非受格动词、非作格动词和及物动词,从而证明普尔马特曾提出的“非受格动词假设”在现代汉语中同样成立.  相似文献   
26.
目前,汉语动词重叠的有界性和无界性是学者们运用认知语言学研究汉语问题时,存在的众多争论之一。本文首先区分了有界、无界和其他易混淆的概念,其次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动词重叠表达的语法意义着手提出自己的意见,指出并且详细分析了动词重叠属于无界范畴的动因。  相似文献   
27.
汉语在语系上属于汉藏语系,在语言类型上属于孤立语,没有太多的形态变化。动词重叠作为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不仅是词法层面的构词手段,也是句法层面的构形手段。动词重叠问题对于母语为非汉语的外国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笔者结合实际教学中泰国学生出现的偏误,对动词重叠式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28.
安德鲁·马维尔是玄学派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通过在《致他羞涩的情人》结构上和语言上的"陌生化"手段,成功地为诗歌注入了新鲜血液。"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中的一个概念,是通过不同的文学技巧将熟悉的文学事实变得陌生,唤醒读者去感受生活的生动性和丰富性。马维尔在《致他羞涩的情人》中糅合古典派诗人的说理与浪漫派诗人的言情元素,大胆运用奇思妙喻,在诗歌的结构和语言上打破了传统爱情诗的桎梏,完美地呈现了诗歌主题,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29.
为解决好评价本体与评价计算的接口问题,给评价对象抽取提供更加有力的“数据”基础支撑,采用构式知识驱动的方法,基于小规模语料库,归纳概括出8种后指评价动词与受事评价对象配对构式、5种前指评价动词与施事评价对象配对构式,并精准找出帮助计算机辨别各种评价构式的形式化特征标记,建立“评价动词与评价对象智能配对规则簇”,规则簇信度与效度实验F1值达到80%左右,相较于基准模型CUCsas1.0效率提升约13%。  相似文献   
30.
近年来,作为世界上最大新闻广播机构之一的BBC制作了多部关于中国题材的纪录片并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反响。伴随着近十年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进程,BBC作为西方主流媒体的代表,站在"他者"的立场下,对中国空间的形象塑造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文章通过对近十年BBC中国题材纪录片进行分析,从地理空间的转换、空间意象的选择和空间再现的态度3个方面总结出BBC以"他者"视野对中国空间想象产生了怎样的变迁,从而为我们探索空间的自我建构提供启示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