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化学   3篇
综合类   2篇
综合类   11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71.
在30℃、35℃及75%RH条件下,研究四纹豆象和绿豆象中一种豆象的雄虫及卵对另一种豆象成虫产卵的影响.结果表明:一种豆象雄虫及卵的存在导致另一种豆象雌成虫产卵量下降,下降幅度绿豆象明显大于四纹豆象,说明在两种豆象的产卵竞争当中,四纹豆象占据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72.
为测定柳蓝叶甲感知生物碱感器的部位,建立了相应的生测方法。通过用化学方法使不同器官上的感器失活后,了解生测处理的试虫在生物碱处理的杨树叶上和对照叶上的产卵偏好,确定其感知生物碱的感器部位。生测结果表明:柳蓝叶甲感知生物碱的化学感器主要位于柳蓝叶甲成虫下颚须、下唇须和前足跗节上,而触角上感器对产卵选择无任何影响。在生测基础上对下颚须、下唇须和前足跗节上的感器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发现,在柳蓝叶甲下颚须、下唇须和前足跗节上都只有单一感器存在。可推断柳蓝叶甲感知生物碱感器可能就是下颚须、下唇须顶端的栓锥感器和足跗节顶端的毛状感器。  相似文献   
73.
柿广翅蜡蝉越冬卵刻痕的分布与危害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报道了柿广翅蜡蝉在江苏省的危害.在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调查发现柿广翅蜡蝉越冬产卵寄主96种,其中74种为寄主新记录.根据刻痕长度和刻痕内卵量,初步列出了柿广翅蜡蝉寄主抗虫性序列.产卵是该虫的重要危害方式,受害林木新梢长度平均抑制率达26.9%.越冬卵刻痕呈聚集分布,以南面和东面分布较多.枝条含水率与刻痕长度和卵孵化率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74.
昆虫生长调节剂对云斑天牛成虫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了6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对云斑天牛成虫和子代卵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天幼脲1号,卡死克,灭幼脲3号,抑太保对成虫产卵量及子代卵孵化有明显抑制效果。其中灭幼1号和卡死克效果最佳,综合抑制率分别为87.0%和81.7%,灭幼脲3号和抑太保活性也较高,综合抑制率分别为75.7%和65.3%,虫死净和优乐得活性较低,综合抑制率为31.5%和22.5%。  相似文献   
75.
微小牛蜱产卵习性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月份,在本地微小牛蜱的①产卵前期4~5天,产卵期7—25天,产卵后期1—3天:②产卵量996~2874杖(平均1780杖);③产卵量与体重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6.
本文报导了在人工诱导和精养条件下,产卵后的海区长毛对虾能够再次成熟产卵,蓝且能多次产卵,最多同一个体产了四次卵。手术处理后亲虾的存活率为67.90%,成熟率为73.60%。较集中恢复成熟产卵是在手术后七天左右。产卵量为82200——285000粒/尾。第二次产卵后的亲虾经过五——八天的培育能产第三、第四次卵,成熟率分别为81.82%和20.00%。在卵径大小和幼体发育过程中与第一次所产的卵没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77.
在光暗周期14L/10D、恒温28℃、相对湿度75%的人工气候箱中,研究了樟巢螟成虫的交配行为和雌蛾的产卵行为.结果显示:樟巢螟成虫在光周期不发生交配行为,进入暗周期后少数雌雄蛾开始发生交配行为.从暗周期5h开始雌雄蛾交配率明显上升,并且在暗周期6.5~7 h达到交配高峰期;不同日龄成虫的交配率不同,以2~3日龄的成虫交配率较高,高峰期交配率达到43%;樟巢螟雌雄蛾的交配行为依时间顺序可以分为预交配期和成功交配期2个过程.雌雄蛾间的交配主要发生在暗周期5~9h.雌蛾产卵全程都在暗周期内,交配后第1天有少许雌蛾开始产卵,第2天产卵雌蛾开始大量增加,第3天时达产卵高峰,而第4天产卵量急剧下降,其中在第2天和第3天达到产卵总数的84%;室内条件下卵块为2~3层的层堆,每卵块平均47.6粒.雌雄蛾的交配率及雌虫产卵量和虫龄有着显著的曲线相关性.  相似文献   
78.
本文观察了25±10C条件下小菜蛾杂交品系与近亲交配品系的产卵规律及卵的孵化率。结果表明,两种饲养方式的小菜蛾在产卵总量、产卵前期、产卵期、雌成虫寿命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分别为83.1-239.3粒/雌、1.6-3.2 d、6.8-11.1 d、10.7-15.4 d。但近亲交配的小菜蛾到一定代数后出现卵的孵化率下降、雌成虫不产卵的个体,即不育个体增多的现象。在本文观察中,近亲交配的小菜蛾连续培养到第3代时,卵的孵化率为71.1%,显著低于杂交系的93.9%;第4代自交系的孵化率为60.1%,亦显著低于第4代杂交系的96.1%。第3、4代近亲交配品系的小菜蛾雌成虫不育率分别为9.0%、17.9%。  相似文献   
79.
几种赤潮藻对中华哲水蚤摄食、产卵和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桡足类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Brodsky)对几种赤潮藻(假微型海链藻Thalassiosira pseudonana,威氏海链藻T.weissflogii,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锥状施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裸甲藻Gymnodiniumsp.,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的选择摄食以及赤潮藻对桡足类产卵率与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桡足类在混合食物中对个体小的藻类摄食率明显降低.在高浓度饵料条件下,桡足类对藻类的摄食模式与低浓度时不同,即滤食率与饵料藻细胞的大小成反比.桡足类在以威氏海链藻为饵料时,产卵率随藻类浓度的增加而上升(0.2~20.6 ind.ind-1.d-1),而孵化率却随之下降(100%~70.9%).以裸甲藻、东海原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为饵料,桡足类仍能有较高的产卵率(分别为13.0、16.6和9.4 ind.ind-1.d-1).但喂食裸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其卵孵化率降低(分别为58.2%和79.8%).  相似文献   
80.
采用萃取法和反相HPLC技术分离蓝斑背肛海兔(Notarcus leachii cirrosus Stimpson,NLCS)卵内的产卵激素(egglaying hormone,ELH)及其分解产物.选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Matrix-assisted laser deposi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MALDI)质谱技术研究NLCS卵内的ELH、ELH分解产物和酸性多肽(acidicpeptide,AP)二聚体的组成与结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NLCS卵不仅含有丰富的ELH及其分解产物,而且它的AP及其分解产物主要呈二聚体状态,推测这种二聚体结构对今后阐明ELH和AP的生理功能和调控机理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