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0篇
  免费   314篇
  国内免费   166篇
化学   512篇
晶体学   13篇
力学   294篇
综合类   20篇
数学   367篇
物理学   1360篇
无线电   45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204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163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174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133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116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104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6篇
  1977年   9篇
  1976年   3篇
  1974年   5篇
  197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用反胶束法制备了表面修饰 AOT-SO- 3(磺基琥珀酸双 -2 -乙基己酯钠盐的阴离子 )的 Cd S纳米粒子与表面修饰 Py(吡啶 )的 Cd S纳米粒子。采用背相简并四波混频 (DFWM)的方法研究了它们的三阶光学非线性。结果表明当 Cd S纳米粒子表面上的 AOT-SO- 3被 Py取代后 ,其三阶非线性极化率增加 ,这归于表面修饰 Py的Cd S纳米粒子具有长寿命的表面受陷电子 -空穴分离态 ,从而提高了对激子吸收的漂白效率 ,增加了三阶光学非线性。  相似文献   
982.
在多媒体视频会议系统中,语音处理是关键环节,而解决多路混音后的溢出噪声问题是语音处理的核心。现有的混音算法存在音量突变的问题,通过对其分析,找出了最主要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算法——自对齐减谱法,经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消除噪声效果更明显,可用于多媒体视频会议系统中。  相似文献   
983.
针对单层掺混结构改善丝网印刷碳纳米管(CNT)薄膜场发射性能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能有效改善CNT薄膜场发射性能的双层掺混结构。相比传统单层掺混结构的CNT阴极薄膜,双层掺混薄膜中上层TiO2介质掺混结构能有效提高CNT的增强因子,下层导电纳米钛粉掺混结构能降低CNT与衬底电极间的接触电阻、提高CNT导电网络的电子传输能力。场发射I-V特性测试表明,当CNT和钛的掺混质量比为1∶1且氮气中预烧温度为450℃时,双层掺混结构CNT薄膜的开启场强为1.53V/μm,电流密度在场强为2.0V/μm时达79.5μA/cm2。该方法为改善丝网印刷CNT薄膜的场发射性能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984.
张逸新  张启新 《中国激光》1990,17(5):312-317
一、引言 在大多数理论研究中,人们仅在平面泵浦和探测波的条件下研究四波混频产生位相共扼波的机理、手段。然而在实际应用简并四波混频共轭波补偿大气干扰时,入射到位相共轭镜上的探测波不可能是理想平面波。但是在大多用相位共轭消畸变的方案中都忽略了畸变探测波在简并四波混频中产生什么样的“共轭波”这个问题。本文将讨论利用简并四波混频消除通过湍流大气传输图像的畸变问题。  相似文献   
985.
郑涛  贺海霞  张琛 《红外》2008,29(12)
本文给出了四波混频的原理及特点,理论上推导了四波混频的产生,并给出了四波混频在光纤通信的密集波分复用、相位共轭波产生、四波混频实时光学检测中的应用.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较为全面地掌握四波混频这一典型的非线性光学效应的应用方向,通过总结四波混频在已经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的具体应用及研究方法,借此寻找四波混频更广泛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986.
研究了强色散补偿高速光通信系统中的自相位调制(SPM)、信道内交叉相位调制(IXPM)和信道内四波混频(IFWM)等非线性效应,分析了SPM所致脉冲对称扰动、IXPM所致定时抖动和IFWM所致振幅抖动的规律,并通过数值仿真实现了强色散补偿系统中1600km的稳定传输。  相似文献   
987.
李铭华  刘景和 《压电与声光》1993,15(5):47-50,55
报道了Fe:LiNbO3晶体的生长。测试了晶体的放大率,指数增益系数,衍射效率相位共轭反射率和响应时间;对Fe:LiNbO3晶体的光折变机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88.
王锋  刘立人 《中国激光》1997,24(1):63-67
一束异常偏振的Ar+激光束(λ=488 nm,I=3.4 W/cm2)斜入射到一块沿主坐标轴切割的Cu掺杂的钾钠铌酸锶钡(KNSBN)晶体上,在后面的观察屏上,观察到一种新型的各向异性散射环,同时还出现了强烈的非对称扇形效应和非对称各向同性及向向异性锥形散射以及法线方向的各向同性散射振荡,理论分析表明前者由后者引起的,且理论值和实测值吻合得非常好.  相似文献   
989.
半导体光放大器(SOA)中非线性系数约为普通光纤的109倍,为光子晶体光纤的107倍.有4种光-光互作用,即交叉增益调制、交叉相位调制、交叉偏振调制和四波混频,可以灵活地组成各种光信号处理器件,如波长变换器、全光触发器、全光逻辑、全光时钟恢复、全光缓存器,正成为整个光信号处理的基础.介绍了这些技术的同时,分析当前应用的制约因素,指出半导体光放大器集成是下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990.
Many important biological processes such as protein folding and ligand binding are too fast to be fully resolved using conventional stopped-flow techniques. Although advances in mixer design and detection methods have provided access to the microsecond time regime, there is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terms of temporal resolution and sensitivity. To address this need, we developed a continuous-flow mixing instrument with a dead time of 12 to 27 µs (depending on solution viscosity) and enhanced sensitivity, sufficient for monitoring tryptophan or tyrosine fluorescence changes at fluorophore concentrations as low as 1 µM. Relying on commercially available laser microfabrication services, we obtained an integrated mixer/flow-cell assembly on a quartz chip, based on a cross-channel configuration with channel dimensions and geometry designed to minimize backpressure. By gradually increasing the width of the observation channel downstream from the mixing region, we are able to monitor a reaction progress time window ranging from ~10 µs out to ~3 ms. By combining a solid-state UV laser with a Galvano-mirror scanning strategy, we achieved highly efficient and uniform fluorescence excitation along the flow channel. Examples of applications, including refolding of acid-denatured cytochrome c triggered by a pH jump and binding of a peptide ligand to a PDZ domain, demonstrate the capability of the technique to resolve fluorescence changes down to the 10 µs time regime on modest amounts of reag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