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17篇
  免费   1863篇
  国内免费   1409篇
化学   6852篇
晶体学   328篇
力学   797篇
综合类   70篇
数学   199篇
物理学   3745篇
无线电   3498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138篇
  2022年   246篇
  2021年   316篇
  2020年   406篇
  2019年   347篇
  2018年   329篇
  2017年   417篇
  2016年   465篇
  2015年   455篇
  2014年   573篇
  2013年   1100篇
  2012年   719篇
  2011年   696篇
  2010年   514篇
  2009年   664篇
  2008年   730篇
  2007年   792篇
  2006年   756篇
  2005年   702篇
  2004年   665篇
  2003年   551篇
  2002年   549篇
  2001年   465篇
  2000年   445篇
  1999年   413篇
  1998年   301篇
  1997年   298篇
  1996年   242篇
  1995年   231篇
  1994年   200篇
  1993年   189篇
  1992年   151篇
  1991年   65篇
  1990年   72篇
  1989年   53篇
  1988年   46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6篇
  1976年   8篇
  1975年   3篇
  197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911.
采用廉价的三苯基氧膦和混酸合成了一种含磷二胺单体,二(3-氨基苯基)苯基膦氧(DAPPO)。在4,4′-二胺基二苯醚(ODA)、3,3′,4,4′-联苯四酸二酐(BPDA)和均苯四酸二酐(PMDA)聚合体系中引入该单体,制备含磷聚酰亚胺纤维。热失重分析(TGA)结果表明,聚酰亚胺纤维的热稳定性随含磷量的增加而明显提高。当n(DAPPO):n(ODA)为7:93时,纤维的极限氧指数达到了43,说明纤维的阻燃性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12.
氢气以其清洁无污染、燃烧值高等优点成为未来最具潜力的可再生能源之一,而清洁生产氢气的最佳选择之一即为裂解水. 利用太阳能模拟光合作用实现水的全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是目前最为理想的能源转化方式,并且已经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水分解的半反应之一--水氧化反应由于其过程复杂,一直是制约水分解的瓶颈. 所以寻找高效、稳定的水氧化催化剂便成为了突破该瓶颈的关键. 多金属氧酸盐是一类以前过渡金属氧簇为基本单元形成的多金属氧簇化合物. 由于多金属氧酸盐在物理、化学性质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特性,使得其在催化、药物、纳米科技和材料科学等方面已被广泛地应用. 多金属氧酸盐的全无机配体可很好地抵御水氧化反应的强氧化性环境,故将其作为水氧化催化剂越来越引起研究者们的注意,并且已有多种多金属氧酸盐被设计为水氧化催化剂. 本文详细介绍了各种不同过渡金属取代的多金属氧酸盐水氧化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13.
A new coordination polymer, [Co2(L)2(4,4′‐bipy)]n·3nH2O ( 1 ) based on 5‐(3‐methyl‐5‐phenyl‐4H‐1,2,4‐triazol‐4‐yl)isophthalic acid (H2 L ) and 4,4′‐bipyridine (4,4′‐bipy) has been hydrothermally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XRPD, IR, and elemental analysis. Temperature‐dependent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thermal degradation for 1 were also studied. The asymmetric unit of compound 1 consists of two crystallographically independent Co(II) ion, two L 2? ligand, one 4,4′‐bipy ligand, and three lattice water molecules. The 2D triangle networks were linked by the bridging 4,4′‐bipy ligand to give rise to a 2‐fold interpenetrated 3D architecture. The simplest cyclic motif of the 2D networks is a triangle ring consisting of three Co(II) cations and three L 2? ligands. So we can define Co(II) ions as 4‐connected nodes and the L 2? ligands as 3‐connected nodes. Thus, the 3D structure can be described as a 2‐fold parallel interpenetrated ins InS 3,4‐conn topology.  相似文献   
914.
Polyimide‐silica (PI‐SiO2) hybrids were prepared from a novel polyimide (PI), derived from pyromellitic dianhydride (PMDA), 1,6‐bis(4‐aminophenoxy)hexane (synthesized) and 4,4′‐oxydianiline. SiO2 networks (5–30 wt%) were generated through sol–gel process using either tetraethylorthosilicate (TEOS) or a mixture of 3‐aminopropyltriethoxysilane‐PMDA‐based coupling oligomers (APA) and TEOS. Thin, free standing hybrid film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respective mixtures by casting and curing processes. The hybrid films were characterized using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29Si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FE‐SEM), 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metry and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 techniques. 29Si NMR results provide information about formation of organically modified silicate structures that were further substantiated by FE‐SEM and AFM micrographs. Contact angle measurements and thermogravimetric thermograms reveal that the addition of APA profoundly influences surface energy, interfacial tension, thermal stability and the residual char yield of modified hybrids in comparison to those obtained by mixing only TEOS. It was found that reduced particle size, efficient dispersion and improved interphase interactions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eventual property enhancement.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15.
使用硝酸镍分别与2个含取代基的苯基二羧酸3-硝基邻苯二甲酸(3-NPAH2)和5-溴间苯二甲酸(H2BIPA)以及2个刚性含氮配体4,4’-联吡啶(4,4’-bipy)、1,4’-二咪唑基二苯(L=1,4’-bis(imidazol-yl)benzene)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2个镍配位聚合物,即,[Ni(3-NPA)(4,4’-bipy)(H2O)]n1)和[Ni(BIPA)(L)]n2)。表征了2个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热重、X-射线单晶衍射以及X-射线粉末衍射。化合物1是三斜晶系,P1空间群,含有[Ni(OCO)4Ni]双核单元,该双核单元再通过4,4’-联吡啶连接而成一个二维单层结构。层与层之间通过羧酸氧原子与配位水分子之间产生氢键作用。化合物2是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含有[Ni2(COO)2]双核单元,该双核单元进一步通过BIPA2-构成了一个双链结构,该双链再通过1,4’-二咪唑基二苯桥联配体连接形成了一个三维框架结构。此外,热重分析结果显示化合物2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916.
在含水甲苯中,2,4-二氯苄与锡粉反应合成了二(2,4-二氯苄基)二氯化锡,将其分别与2-羰基丙酸(苯甲酰基)腙及2-羰基丙酸(水杨酰基)腙反应,合成了2个取代苄基锡配合物(C2、C3),配合物C2和C3通过元素分析、1H NMR、13C NMR、IR、UV-Vis等表征,运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试了2个有机锡配合物的分子结构,结构分析表明,锡与配位原子形成变形五角双锥构型的双核有机锡配合物,分子以Sn2O2四元环为中心对称。热分析结果表明,在空气氛下,配合物C2在121℃、C3在128℃以下可稳定存在;在Tris-HCl缓冲溶液中,以EB做为荧光探针,用荧光光谱法初步研究了配合物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与鲱鱼精DNA作用是插入结合与静电结合共同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917.
水热法合成了2个镧系配合物[Ln(3,4-DFBA)3(phen)(H2O)]2(H2O)2(Ln=Sm (1),Ho (2);3,4-DFBA=3,4-二氟苯甲酸, phen=菲咯啉)。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配合物12结构相同,配位数为8,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相邻的2个双核分子之间通过分子间氢键作用形成了2D层状结构。并用元素分析,红外,紫外,XRD等手段对目标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用TG-DTG技术测定了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同时对配合物1的荧光性能进行了研究。另外,还测定了这两种配合物对白色念珠菌,革兰氏阳性菌(大肠杆菌)以及革兰氏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918.
水热法合成了2个配合物{[Cu2(L)2(tp)]·2H2O}n(1)和[CuL(ClO4)]n(2)(L=4-羧酸-2,2':6',2"-三联吡啶,H2tp=对苯二甲酸)。对其晶体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2都通过配体和金属离子组装成一维链结构;配合物1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并通过链间的氢键作用形成三维的网状结构;配合物2通过链与链间的氢键作用形成二维的层状结构。对其热稳定性和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19.
在甲醇中三苄基氯化锡与3,4-二甲氧基苯甲酸发生脱烃基反应,合成了梯形四核有机锡氧簇合物[(μ-O)(μ-OMe)(L)Sn2(CH2Ph)4]2(HL=(MeO)2C6H3CO2H),经UV、IR、元素分析及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结构。该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晶体学参数:a=1.2256(5)nm,b=1.2294(5)nm,c=1.3780(5)nm,α=69.784(7)°,β=68.568(7)°,γ=72.926(7)°,V=1.7801(12)nm3,Z=1,Dc=1.549g·cm-3,μ(Mo )=1.447mm-1,F(000)=832,R1=0.0261,wR2=0.0606。晶体结构分析表明:整个分子是以Sn2O2四元环为中心的对称结构,中心锡原子呈五配位畸变三角双锥构型。晶体中,两相邻的配合物分子经C-H咅作用组成一维带状结构。利用量子化学G03W软件,在LANL2DZ基组对配合物的稳定性、前沿分子轨道组成及能量进行研究。热重分析表明,配合物在128℃以下能稳定存在。此外,还研究了该配合物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920.
基于进样过程中焦油蒸发的不稳定性以及反应温度的测定和控制难度,设计了移动床焦油进样系统,使用样品槽携带焦油进入具有线性温度分布的炉膛空间,以样品槽的运动进样代替焦油流动进样,以获得稳定的焦油蒸发进样和更容易控制的反应温度。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进样速率下的焦油热裂解及其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在573~1 123 K,焦油的裂解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速升高,并在1 123 K时达到58%的裂解率;焦油热裂解遵循一级动力学反应,其平均活化能为39.5 kJ/mol,指前因子为1.58 min-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