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76篇
化学   248篇
晶体学   6篇
力学   27篇
综合类   3篇
物理学   40篇
无线电   13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采用等容浸渍法制备改性脱水催化剂,通过H2-TPR、Pyridine-IR、还原态NH3-TPD、XRD等表征手段,以及目标反应浆态床CO+H2合成二甲醚,研究了催化剂的还原性能以及酸中心分布与反应性能之间的关系。H2-TPR结果表明,在脱水催化剂γ-Al2O3、V2O5/γ-Al2O3和Sm2O3/γ-Al2O3上不出现还原峰,V2O5、Sm2O3的加入改善了复合催化剂中Cu的还原性能,促进了甲醇催化剂的还原。Pyridine-IR表明,V2O5和Sm2O3的加入对L酸、B酸的量影响不大。还原态NH3-TPD说明V2O5和Sm2O3的加入改变了酸中心的分布,增加了弱酸中心的比率。XRD结果发现,V2O5和Sm2O3均匀分散在γ-Al2O3上,没有新的物种生成。二甲醚合成目标反应的结果表明,改性后催化剂的反应活性增强,合成反应中CO转化率、二甲醚的选择性都得到提高。V2O5和Sm2O3的添加增加了弱酸中心数量,促进了脱水活性,从而提高了复合催化剂合成二甲醚的活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132.
电池浆料中颗粒状活性物质的粒度大小和分散均匀性对电池的内阻、 电压、 局部表面电流和总极化程度等性能有直接影响, 实现对其的在线实时测量对电池的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电池浆料的高固含量、 高黏度和低透光性的特点, 本文利用超声衰减谱的方式测量了其粒度分布(PSD). 应用于电池浆料的粒度分布测量的最大难点是其利用超声衰减谱法预测粒度分布的模型需要难以获得的分散相和连续相的物性参数.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PCA)结合误差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建立预测模型解决了超声衰减谱法的难点, 并引入遗传算法(GA)优化BP神经网络的初始阈值和权值. 通过以LiCoO2为活性物质的电池浆料进行了验证, 结果表明, PCA-GA-BP神经网络能够有效对不同固含量电池浆料的粒度分布进行预测, 预测值与真实值的峰形重合度高, 峰高偏差小, 两者的均方误差为0.1358, 拟合度(R2)为0.9816, 说明超声衰减谱法可作为测量电池浆料粒度分布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33.
填充技术是影响柱性能的重要因素,但关于半制备柱装填的报道很少.本论文主要对干法和匀浆法装填的半制备柱(φ10×200mm)的性能进行了对比,并对两种方法的装填条件进行了选择.实验结果表明匀浆法装填柱的重现性和柱性能明显优于干法装填的柱.在匀浆法填充中,乙醇为匀浆溶剂,匀浆体积为120mL,冲洗流速为330mL/min,装填时间为20min时所填柱的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34.
聚苯硫醚副产物浆料的分离及氯化锂的回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聚苯硫醚(PPS)的工业合成采用对二氯苯和硫化钠为原料,N-甲基-2-吡咯烷酮(NMP)为溶剂,氯化锂为助剂,经加压缩聚反应而成.该反应除了获得PPS外,还产生一部分副产物淤浆,有必要对其组成物进行分离回收和资源化利用.本文采用四氢呋喃(THF)为添加剂对这种副产物淤浆进行了分离研究,并对其中的锂盐进行了回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THF添加剂可以较为容易地将浆料分离为PPS低聚物、NMP以及无机盐,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可以回收氯化锂,LiCl的回收率可达40%.  相似文献   
135.
We have studied the 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 (CMP) characteristics of mixed abrasive slurry (MAS) retreated by adding of zirconium oxide (ZrO2) abrasives within 1:10 diluted silica slurry. These mixed abrasives in the MAS are evaluated with respect to their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surface morphology, and CMP performance such as removal rate and non-uniformity. As an experimental result, the comparable slurry characteristics when compared to the original silica slurry were obtained from the viewpoint of high removal rate and low non-uniformity for excellent CMP performance. Therefore, our proposed ZrO2-MAS can be useful to save on the high cost of slurry consumption since we used a 1:10 diluted silica slurry.  相似文献   
136.
低碳贝氏体微观组织形态对冲蚀磨损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华晨  徐颖  程先华 《摩擦学学报》2015,35(2):121-130
通过热处理改变低碳贝氏体钢中的奥氏体及其转变物(下称M/A)分布形态,调整钢响应载荷时的微观应力集中位置,并用弹塑性力学理论揭示了贝氏体钢较高的抗冲蚀磨损性能的力学机理.对比研究了相同化学成分贝氏体、珠光体和马氏体的冲蚀磨损性能,发现珠光体和马氏体因强度、韧塑性无法达到最佳匹配,其抗冲蚀磨损性能均不如贝氏体.在贝氏体钢中,粒状M/A贝氏体的应力集中位置使得冲蚀裂纹显著地向试样心部扩展,降低了抗冲蚀磨损能力.薄膜状M/A贝氏体的应力集中位置不利于表面裂纹向试样心部生长,实现了较高的抗冲蚀磨损性能.  相似文献   
137.
水煤浆作为经济型清洁燃料引起了人们的长期关注.水煤浆偏置射流预燃室具有对浆种适应性强,稳燃性能好等特点.本文对偏置射流预燃室稳定燃烧水煤浆的原理进行了探讨,并对该燃烧技术用于处理造纸黑液的研究情况作了介绍.结果表明,采用低压多级雾化喷嘴对水煤浆进行雾化,形成的雾炬和偏置射流预燃室的流场有良好的匹配,在预燃室内形成大尺度的回流区,有利于水煤浆的点火、稳燃和消除灰渣.  相似文献   
138.
湿法液柱烟气脱硫技术是基于简易湿法石灰-石膏烟气法开发的新型湿法脱硫技术,本套设备在2000-2001年问进行了工业级示范实验运行,得到了湿法液柱脱硫反应的一些基本数据与规律。本文主要探讨了湿法液柱脱硫系统中液气比、吸收塔浆液pH值、烟气温度和烟气中SO2含量等工艺参数对系统脱硫效率的影响规律,并进行了初步的机理分析,为进一步的改进湿法液柱烟气脱硫系统的工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9.
化学机械抛光中纳米颗粒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朝辉  雒建斌  温诗铸 《物理学报》2005,54(5):2123-2127
化学机械抛光(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 CMP)是用于获取原子级平面度的有效手 段.目前,CMP的抛光液通常使用纳米级颗粒来加速切除和优化抛光质量.这类流体的流变性 能必须考虑微极性效应的影响.对考虑微极性效应的运动方程的求解,有助于了解CMP的作用 机理.数值模拟表明,微极性将提高抛光液的等效黏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承载能力, 加速材料去除.这在低节距或低转速下尤为明显,体现出其具有尺寸依赖性.通过改变抛光液 中粒子的微极性,用实验研究了微极性效应对CMP中材料去除速率的影响,证明了分析的合 理性. 关键词: 化学机械抛光 微极流体 抛光液 流变特性 材料去除速率  相似文献   
140.
Abstract

The literature about direct solid sampling (SS) and slurry sampling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AAS) over the past decade has been surveyed critically. It became apparent that a very significant change had occurred, particularly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major techniques used for that purpose. In the 1990s, slurry sampling was typically considered the technique of choice, combining the significant advantages of the solid and the liquid sampling methods, at least in part because of the availability of a commercial accessory for automatic slurry sampling. The situation is completely inverted now, as the above accessory has been discontinued and rugged and reliable accessories for direct SS became available. Direct SS electrothermal (ET) AAS has been shown to provide the best limits of detection because of the absence of any dilution and a minimal risk of contamination. Calibration against aqueous standards appears to be feasible after careful program optimization. The absence of any significant sample handling makes SS ET AAS ideally suited for fast screening analyses. The introduction of high‐resolution continuum source AAS appears to open additional attractive features for SS ET AAS because of the significantly simplified optimization of furnace programs and the visibility of the spectral environment, which makes it easy to avoid spectral interferences. New calibration strategies make a “dilution” of samples unnecessary, which used to be one of the major limitations of SS ET AAS. Finally, direct SS analysis is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clean chemistry, as practically no reagents are u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