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03篇
  免费   3989篇
  国内免费   1355篇
化学   2642篇
晶体学   86篇
力学   1306篇
综合类   239篇
数学   1141篇
物理学   5713篇
无线电   21420篇
  2024年   117篇
  2023年   297篇
  2022年   665篇
  2021年   915篇
  2020年   948篇
  2019年   534篇
  2018年   597篇
  2017年   1044篇
  2016年   1210篇
  2015年   1240篇
  2014年   1981篇
  2013年   1783篇
  2012年   2031篇
  2011年   2105篇
  2010年   1584篇
  2009年   1465篇
  2008年   1743篇
  2007年   1860篇
  2006年   1795篇
  2005年   1437篇
  2004年   1285篇
  2003年   1115篇
  2002年   881篇
  2001年   753篇
  2000年   557篇
  1999年   438篇
  1998年   377篇
  1997年   275篇
  1996年   258篇
  1995年   268篇
  1994年   209篇
  1993年   142篇
  1992年   131篇
  1991年   138篇
  1990年   67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46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37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7篇
  1974年   3篇
  197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8 毫秒
971.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方法测定地沟油中的微量杂质成分,通过对各种纯正植物油中的内源性微量成分与不同地区地沟油中的外源性杂质成分的对比分析,以及对地沟油中杂质成分来源的分析,确定了广州、贵州、深圳、北京等地区地沟油的特征成分,并作为鉴别指示成分。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征性强,在卫生部组织的地沟油检测盲样考核中,对阳性样品判断的准确率高达95.5%。  相似文献   
972.
1,1-二(2,4,6-三硝基苯甲酰胺基)-2,2-硝基乙烯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1-二氨基-2,2-二硝基乙烯(FOX-7)和2,4,6-三硝基苯甲酰氯(TNBC)为原料反应合成得到了1,1-二(2,4,6-三硝基苯甲酰胺基)-2,2-二硝基乙烯,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方法,分别探讨了反应介质、缚酸剂、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对产物产率的影响,得到适宜的工艺条件为:FOX-7与TNBC物质的量的比1∶2.4,以四氢呋喃(THF)为反应介质,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缚酸剂,反应温度0℃,反应时间48 h,产率可达94%.采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红外光谱(FT-IR)、质谱(MS)及元素分析等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差热分析仪对产物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产物在空气中分解峰值温度为167℃,理论计算爆速为7.434km· s-1,爆压为23.67 GPa.  相似文献   
973.
简要回顾了热导式微热量计的建立和发展,着重介绍了RD496微热量计的研制历程.归纳并介绍了RD496微热量计在化学和材料研究中的应用,包括物质晶型转化温度和转化热、溶解热和混合热、生成反应焓的测定,化学反应热动力学、稀释结晶动力学的研究,比热容和固体材料导热系数的测定,材料原位生长的量热研究和材料的微量吸附量热研究等;另外,对于其在高分子化学及物理、生物化学及农业科学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叙述.  相似文献   
974.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UB3LYP方法对Co+在三重态及五重态势能面上催化N2O与C2H6进行循环反应的两态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 运用Harvery方法优化了两自旋态势能面5个最低能量交叉点(MECP),计算了MECP处自旋-轨道耦合作用. 采用Landau-Zener公式计算了自旋翻转处的系间窜越几率,各MECP处均可发生有效系间窜越. 通过应用Kozuch提出的能量跨度模型,Co+催化N2O与C2H6在298K下反应生成CH3CHO时有最大的TOF值3.35×10-21 s-1.  相似文献   
975.
In this work, ultra‐performance LC with ESI quadrupole TOF‐MS (UPLC–ESI‐Q‐TOF‐MS) and automated MetaboLynx analysis was used to rapidly separate and identif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Danggui San,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formula. Th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a Waters UPLC BEH C18 column using a gradient elution system. A hyphenated ESI and Q‐TOF analyzer was us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accurate mass of the protonated or deprotonated molecule and fragment ions in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modes. Based on retention times, accurate mass, and the mass spectrometric fragmentation characteristics, a total of 47 compounds distributed over the chemical groups of phthalides, flavonoids, monoterpene glycosides, sesquiterpenoids, phenolics, and alkaloids, were simultaneously separated within 18 min and identified or tentatively elucidated in Danggui San for the first time. UPLC–ESI‐Q‐TOF‐MS analysis revealed the complexity of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is formula. The method developed is rapid, accurate, reliable, and highly sensitive to characterize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Danggui San.  相似文献   
976.
Abstract

trans‐1,4‐Polybutadiene (tPBD) networks crosslinked free radically with dicumyl peroxide (DCP) were reinforced by in situ silica formed in a two‐step sol–gel technique. Changing the degree of crosslinking by changing the amount of DCP, or changing the amounts of the sol–gel components [tetraethoxysilane (TEOS) and dibutyltin diacetate (DBTDA)], changed the silica generated with regard to the amount precipitated, particle size, and degree of dispersion. Stress–strain measurements in continuous extension indicated good reinforcement, even at relatively low amounts of silica.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indicated decreases in heat of crystallization with increases in the amounts of silica, but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showed initial decomposition temperatures (IDT) remained relatively constant. Suggestions are made regarding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properties in terms of the composite morphologies.  相似文献   
977.
在我国核能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新型核能资源的开发、乏燃料后处理、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等核燃料循环化学研究日益活跃。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离子加速器、反应堆、各种类型的探测器和分析设备、以及计算机技术等的发展,核化学与放射化学研究的范围和成果在不断扩展和增加,如核安全、环境放射化学、放射分析化学、放射性药物与标记化合物等,研究成果对于国防建设、核能发展、核技术应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在上述领域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共引用参考文献161篇。  相似文献   
978.
光伏太阳能电池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益壮大的光伏产业正在为人类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采用光伏发电来代替传统的发电技术,将会减少89%的空气污染.然而,在这个倡导绿色环境的时代,光伏器件生产引起的环境、健康和安全(EHS)问题也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认清光伏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污染的真相对维持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常见太阳能电池的EHS问题,并提出了可以减少污染的有效途径;采用生命周期评估(LCA)方法进一步比较了各种太阳能电池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量数据.  相似文献   
979.
利用预乳化乳液法制备了不同单体配比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co-甲基丙烯酸-co-甲基丙烯酸羟乙酯)(P(MMA-co-MAA-co-HEMA))微凝胶分散液;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动态光散射仪研究了微凝胶的微观形态、粒径大小及其溶胀率;利用试管倒转法对微凝胶分散液的凝胶化相转变行为进行了研究,借助椎板流变仪考察了所形成胶态凝胶的储能模量与单体配比、微凝胶分散液浓度和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微凝胶的数均粒径为90 nm左右,当MMA与MAA的投料质量不变时,随着HEMA含量的增加,分散液凝胶化所需的临界最小浓度增大,临界最大pH值减小,胶态凝胶的储能模量增加.当保持单体MMA与HEMA的投料质量不变时,随着单体MAA投料质量的增多,微凝胶的数均粒径和溶胀率增大,胶态凝胶的储能模量先升高后降低;当MAA占单体总摩尔数的25%时,浓度为15 wt%的微凝胶分散液在扫描频率为100 rad/s时,胶态凝胶的储能模量最高可达2×104Pa.这类微凝胶分散液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80.
佟浩  王春明 《化学学报》2002,60(11):1923-1928
用开路电位-时间谱技术,表征了在硅(100)表面化学镀银的硅电极/溶液界 面吸附态。所得结果与原子力显微镜在纳米尺寸上的面结构信息分析结果作了对比 。同时也将该结果与循环伏安法(CV)结果作了比较。证明当硅电极表面具有单层 吸附Ag~+离子、表面单层吸附Ag~+离子发生沉积反应、Ag~+离子发生本体沉积时的 开路电位-时间曲线有完全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