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8篇
  免费   238篇
  国内免费   62篇
化学   48篇
晶体学   3篇
力学   29篇
综合类   6篇
数学   142篇
物理学   500篇
无线电   8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基于网络处理器IXP2400的组播包高速转发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IP报文的组播技术,由于在处理过程中需要把整个报文的内容报文复制多份,因此处理器需要对缓存报文的外部存储空间进行多次I/O操作,这严重制约了当前处理器,特别是网络处理器的高速报文处理能力,转发效率不高.为此,提出了一种新的技术--"零拷贝"转发技术.该技术只修改报文头,报文体不复制,减少了大量的I/O操作,提高了转发效率.  相似文献   
52.
In this paper, the source‐precoder, multiple‐relay amplifying matrices, and destination‐equalizer joint optimization is investigated in distributed MIMO amplify‐and‐forward multiple‐relay networks with direct source–destination transmission in correlated fading channels. With the use of taking both the direct link and spatial correlation between antenna elements into account, the cooperative transceiver joint design i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minimum mean‐squared error criterion under individual power constraints at the source and multiple‐relay nodes. Simulation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cooperative transceiver joint design architecture for an amplify‐and‐forward MIMO multiple‐relay system outperforms substantially the noncooperative transceiver design techniques on the BER performance under the spatial‐correlation channels.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53.
宽带放大电路设计采用了美国Texas Instruments公司(一下简称TI)的OPA842和OPA2356低功耗、高速运算放大器。从电路结构方面详细论述了电路的阻抗匹配、无源衰减网络、宽带、增益的设计思路,并将该电路经过投片验证,设计出的运算放大器满足预期指标,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该电路具有很强应用灵活性、输入阻抗可调、过负载能力强、电路工作带宽、可靠性强等优点。在视频放大器、有源滤波器、高速数据转换器等电子系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4.
研制了一款可编程6阶巴特沃斯有源RC滤波器.为提高滤波器中运算放大器的增益带宽积,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前馈补偿运算放大器.为消除工艺偏差和环境变化对截止频率的影响,设计了一种片上数字控制频率调谐电路,并采用TSMC 0.18 μm CMOS工艺进行了流片.滤波器采用低通滤波结构,测试结果表明,3 dB截止频率为1~32 MHz,步进1 MHz,带内增益0 dB,带内纹波0.8 dB,2倍带宽处带外抑制不小于24 dBc,5倍带宽处带外抑制不小于68 dBc,滤波器等效输入噪声为340 nV/√Hz@1MHz,调谐误差为±3%.滤波器裸芯片面积0.87 mm×1.05 mm.采用1.8V电源电压,滤波器整体功耗小于20 mW.  相似文献   
55.
研究了端面抽运Nd∶YAG晶体的抽运面形变场分布,采用一种新的测量端面形变场分布的实验方法———光束扫描法。让参考光沿晶体的端面小步距扫描,比较有无抽运光时各扫描点在探测面上光点位置的移动情况,通过几何分析与数值计算,可逐段得到端面的形变场分布。通过与理论上在理想模型下所求解的结果比较,发现实验值与理论值基本一致,晶体的端面形变场最大峰值处的抽运光在端面的聚焦位置处。另外发现端面的形变场分布的对称性受抽运光对称性影响,且曲线不光滑。该方法解决了端面抽运Nd∶YAG晶体的抽运面形变场分布难以测量的问题,且易于实现和操作。  相似文献   
56.
杨健  罗萍  冯冠儒  唐天缘  曹麒 《微电子学》2022,52(5):727-733
基于正激变换器结构,设计了一种实时自适应前沿消隐电路。通过振荡时间消隐和振荡幅度消隐,对最优消隐时间进行追踪,实现实时自适应的前沿消隐,在保证消隐可靠性的基础上降低了系统体积与成本,并确保不限制电路高频化发展。设计的前沿消隐电路能获得消除尖峰振荡的输出电流信息,保证系统能对输出负载变化做出快速响应。基于0.18μm BCD工艺,对电路进行设计。仿真结果表明,该电路在没有其它额外限流功能条件下,启动过冲电压只有50 mV,负载切换时的下掉电压与过冲电压分别为519 mV和578 mV。  相似文献   
57.
夏楠  邱天爽 《通信学报》2012,(4):129-135
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重采样的粒子滤波算法用于对PSK信号的时间延迟进行估计,可以消除由于状态噪声方差设置过小而产生不准确的后验概率分布和设置过大引起的估计误差增大的问题.同时,考虑已有算法无法实现较小时间延迟准确估计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码元正向与反向检测相结合的算法,可实现一个码元周期内任意时间延迟的准确估计.另外,对载频偏差进行精确估计并补偿.仿真结果表明这种新方法与原算法相比能够实现更精确的时间延迟估计与更低码元检测误码率  相似文献   
58.
理论分析了轴对称时,以泵浦光为标准高斯光束,在散热均匀情况下,激光晶体中的三维温度场分布,计算了热透镜焦距。利用Ansys数值,模拟了不同泵浦功率及不同泵浦光半径下,激光晶体中的三维温度场分布,并利用Matlab处理了温度数据,数值计算了热透镜对平行入射晶体端面的平面波产生相位畸变,描绘出热透镜焦距随半径的变化曲线。数值分析得出,热透镜焦距随径向发生变化,出射光波为非球面波,热透镜等效凹面镜不能用单一曲率半径描述,为非球面镜,并研究了泵浦功率和泵浦光半径对热透镜焦距的影响。  相似文献   
59.
通过求解量子系统的密度矩阵方程,计算了不同管长和不同输入输出功率反射系数的光泵腔式激光器对281um和90.4um的亚毫米波信号的调谐特性,给出了其调谐特性随信号波长λ,激光管长l和功率反射系数R的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60.
Recently, Jiang et al. and He et al. independently found security problems in Chen et al.'s remote user authentication scheme for non‐tamper‐proof storage devices like Universal Serial Bus stick and proposed improvements. Nonetheless, we detect that the schemes proposed by Jiang et al. and He et al. overlook a user's privacy. We also observe that Jiang et al.'s scheme is vulnerable to insider attack and denial of service attacks and lacks forward secrecy. We point out that the password changing facility in He et al.'s scheme is equivalent to undergoing registration, whereas in Jiang et al.'s scheme, it is unsuitable. Moreover, the login phase of both the schemes is incapable to prevent the use of wrong password leading to the computation of an unworkable login request. Therefore, we design a new scheme with user anonymity to surmount the identified weaknesses. Without adding much in communication/computational cost, our scheme provides more security characteristics and keeps the merits of the original schemes. As compared with its predecessor schemes, the proposed scheme stands out as a more apt user authentication method for common storage devices. We have also presented a formal proof of security of the proposed scheme based on the logic proposed by Burrows, Abadi and Needham (BAN logic).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