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0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9篇
化学   59篇
力学   8篇
综合类   11篇
数学   103篇
物理学   52篇
无线电   37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针对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过程中专家评价意见的多样性以及不确定信息难以量化处理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DS证据理论与贝叶斯网络(BN)结合的风险评估方法.首先,在充分研究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流程和要素的基础上,建立了风险评估模型,确定风险影响因素;其次,根据评估模型并结合专家知识构建相应的贝叶斯网络模型,确定贝叶斯网络模型中的条件概率表;再次,利用基于权值分配和矩阵分析的改进DS证据理论融合多位专家对风险影响因素的评价意见;最后,根据贝叶斯网络模型的推理算法,计算被测信息系统处于不同风险等级的概率值,并对结果进行有效性分析.分析表明,将改进后的DS证据理论与贝叶斯网络应用到风险评估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和直观性.  相似文献   
92.
论述了基于D-S证据理论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方法。通常在强冲突情形下证据组合规则的组合结果是不符合常理的,其不同证据源的冲突处理成为数据融合的主要问题之一,文中提出了一种解决证据冲突情况下的近似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93.
王媛  孙宇清  马乐乐 《通信学报》2012,33(Z1):239-249
为了实现社会网络中个性化隐私保护,提出了支持个性化隐私偏好授权模型,采用基于一阶逻辑隐私偏好描述语言,表达用户个性化隐私需求;引入基于主体属性的访问者-角色授权规则和基于客体标签的角色-权限指派规则,解决了动态用户授权和细粒度访问权限指派问题;分析了隐私策略冲突各种情况,实现了基于Prolog逻辑编程的策略一致性自动验证;设计了面向社会网络个性化隐私策略管理和实施中间件,将个性化隐私策略管理有效地集成到对既有资源的访问控制系统中,实验表明策略冲突分析具有良好的执行效率。  相似文献   
94.
基于神经网络组的空间目标识别的信息融合方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针对神经网络在信息融合中的应用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受人的视神经网络的启发,提出了一种基于D-S方法的神经网络组方法,并把它应用到了特征级融合中进行模式识别.和用单一的神经网络相比,利用神经网络组方法提高了对目标的识别率,并且增强了对目标识别的稳定性.最后,通过仿真试验,对提出的方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95.
韩勇  陈强  王建新 《信号处理》2011,27(7):1082-1087
现有的基于证据理论的合作频谱感知认为所有认知用户都是诚实的,没有考虑恶意用户的存在。当恶意用户篡改本地感知的结果,发送错误的数据到数据融合中心,将会降低合作频谱感知的性能,这种攻击称为频谱感知数据篡改(spectrum sensing data falsification,SSDF)攻击。由于恶意用户发送的证据与其它认知用户的证据存在差别,本文使用Jousselme距离来衡量证据的可信度,提出一种SSDF攻击检测算法。数据融合中心接收所有认知用户的证据,让可信度低的证据不参与融合判决,可信度高的证据根据可信度进行加权融合。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SSDF攻击检测算法在恶意用户发起SSDF攻击时可以很好的改善频谱感知性能。   相似文献   
96.
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在目标意图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准确对目标意图进行预测,以便我方及时合理地作出战术决策,采用D-S证据理论对目标意图进行预测。首先提取出影响目标意图预测的各个态势因素,然后分析每个因素的影响效果。在此基础上建立目标意图预测的数学模型,利用D-S合成法则将所有因素的影响进行综合,并计算出各个可能命题的概率赋值并给出相应决策。最后,通过仿真实例验证了该方法在目标意图预测中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97.
一种新的基于改进型D-S证据理论的P2P信任模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大规模对等网(P2P)文件共享环境中,节点之间信任问题亟需解决。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改进型D-S证据理论的P2P信任模型,给出了该模型的数学分析和抑制各类恶意节点攻击的措施。实验证明该算法较已有的一些信任机制在系统成功交易率、模型的安全性等问题上有较大改进。  相似文献   
98.
Domain adaptation aims to learn a classifier for a target domain task by using related labeled data from the source domain. Because source domain data and target domain task may be mismatched, there is an uncertainty of source domain data with respect to the target domain task. Ignoring the uncertainty may lead to models with unreliable and suboptimal classification results for the target domain task. However, most previous works focus on reducing the gap in data distribution between the source and target domains. They do not consider the uncertainty of source domain data about the target domain task and cannot apply the uncertainty to learn an adaptive classifier. Aimed at this problem, we revisit the domain adaptation from source domain data uncertainty based on evidence theory and thereby devise an adaptive classifier with the uncertainty measure. Based on evidence theory, we first design an evidence net to estimate the uncertainty of source domain data about the target domain task. Second, we design a general loss function with the uncertainty measure for the adaptive classifier and extend the loss function to support vector machine. Finally, numerical experiments on simulation datasets and real-world applications are given to comprehensively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daptive classifier with the uncertainty measure.  相似文献   
99.
王秀阁 《化学教育》2020,41(15):24-28
依据化学学科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理论上分析了实验探究、证据推理、问题解决、创新思维等4个因素与关键认知能力发展的关系,建构了以证据推理为核心的化学关键认知能力的框架和形成路径,提出了以实验探究、深度学习、考试反馈和问题解决为契机的关键认知能力培养的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100.
Utility theory in conflict resolu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this paper, multi-attribute utility theory is extended to accommodate adversarial problem solving situations involving multiple interacting agents. Such situations are resolved by partial goal satisfaction and persuasion, and have only scantily been described in the AI literature. Utility theory is shown to provide a computational framework to (a) generate a compromise solution that partially satisfies the conflicting goals of the agents, (b) evaluate whether a solution is an improvement on a previously rejected one, and (c) deter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persuasive arguments. Our examples are taken from the domain of labor mediation and are implemented in a computer program, called the PERSUAD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