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4篇
综合类   2篇
数学   9篇
无线电   2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前对横幅广告视觉注意和记忆效果的研究出现了“独特性观”和“盲视观”两种矛盾的观点。本研究从任务驱动的视角出发,引入计算神经科学的视觉注意计算模型,借助眼动追踪技术,探讨不同任务驱动下横幅广告的视觉显著性对消费者的注意和记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任务驱动下,横幅广告的视觉显著性对消费者的注意及记忆效果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具体而言,在浏览任务中,视觉显著性高的横幅广告比视觉显著性低的横幅广告能带来更好的广告注意及记忆效果;在搜索任务中,不同视觉显著性水平的横幅广告对消费者的注意和记忆效果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丰富了计算神经科学在营销领域的运用,为企业选择合适的网络广告策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2.
基于团购网站和销售商的典型合作模式,考虑了团购网站和线下市场的相互影响,用非线性优化理论为基础以销售商制定团购上限和团购项目定价为决策变量,考虑团购价格和最低团购数量的约束条件,建立模型优化,求解出销售商推出团购项目的最优策略。考虑到团购网站下限和团购网站销售成本以及网上销售的广告效用,分析了销售商是否应该制定团购上限,如何结合团购项目定价制定团购上限。探讨了在线低价限量销售的优势,以及顾客转移购买率和团购下限对销售商策略选择的影响。通过和单一线下渠道的最优销售策略相比较,得出销售商推出团购项目的前提条件。同时为团购网站运营商如何引导销售商推出低价团购项目提供了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23.
浅析网络广告投放的基本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络在全球的发展,全球经济朝着数字化经济迈进,Internet的出现及其广泛应用,给传统广告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网络广告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面临着网络广告的冲击,企业不得不思考中国的网络环境现状以及如何利用网络广告开展营销活动等问题.对网络广告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企业如何采取网络广告策略进行了探讨.首先对网络广告的特点、类型等进行理论分析,然后对网络广告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及对企业如何采取网络广告策略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24.
介绍了一种可实施的改进WiMAX网络小区切换方案.方案中运用了与IEEE802.16规范一致的基站容量估计和邻居广播功能,并设计了基于基站容量的小区切换触发条件和目标小区决策算法.该方案带来的系统性能提升最后在NS-2仿真环境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25.
主要考虑了闭环供应链下的两阶段模型,第一阶段中,市场上只有制造商生产制造品并由零售商负责销售,制造商投资广告促进制造品消费并与零售商进行成本分担;第二阶段,再制造商回收使用过的制造品生产再制造品并由零售商同时销售制造品和再制造品,再制造商投资3D打印技术促进产品的再制造并与零售商进行成本分担.结果发现,当再制造商投资再制造技术时,它有可能突破制造商投资广告而形成的壁垒,由此进入市场;并且供应链中存在一种合理的成本分担契约使得广告成本和再制造成本能够被供应链各个环节分担,但是在此条件下,再制造商的利润会极其微小.  相似文献   
26.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IPv6网络安全接入方案.文中首先介绍了IPv6网络安全接入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现有解决方案,然后在详细分析IPv6地址自动配置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认证的IPv6地址自动配置方案,以解决IPv6网络安全接入问题,并对其中涉及到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接着,论述了本方案的突出优点,证实了本方案是能够从源头上解决IPv6网络安全接入问题的轻量级方案,非常适合应用于未来的无线网络中.最后,对本方案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7.
采用专用多媒体设备处理器AMD Alchemy Au1200为核心,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多媒体播放终端,能播放多种格式的多媒体文件.硬件主要由处理器、内存、启动ROM、硬盘、LCD屏、外围扩展接口等组成;软件由操作系统、图形系统和应用程序组成.该方案为视频联网广告系统提供了一种功能强大的、智能化的播放终端.  相似文献   
28.
当前网购市场中的假冒伪劣现象备受社会关注,作为网购供应链的核心主体,网购平台企业应承担相应质量管控义务。既有文献对平台企业的质量管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章在此基础之上,探讨广告收入为网购平台主要营收来源时,两个不同规模平台企业间的竞争对其质量管控力度的影响。在双边市场理论框架下,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得到如下结果:随着网购平台之间竞争程度的增加,或随着网购平台之间广告宣传替代性的增强,或随着进驻网购平台在线商家数量的增多,每个平台企业均会提高质量管控力度;两个平台企业的质量管控力度随着在线消费者对广告厌恶度的增加均呈倒U型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9.
The practical success of pervasive services running in mobile wireless networks relies largely on its flexibility in providing adaptive and cost‐effective services. Service discovery is an essential mechanism to achieve this goal. As an enhancement to our previous work for service discovery, that is, model‐based service discovery (MBSD), this paper proposes a location‐based service advertisement (SA) algorithm named as MBSD‐sa. MBSD‐sa advocates the importance of service location to the service availability and integrates the service location information together with the service semantic information into service information for advertisement. MBSD‐sa utilizes prediction to estimate the service location so as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SA messages (SAMs). Two complementary types of SA mechanisms (Types 1 and 2) are employed by MBSD‐sa to strike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SAM overhead and the accuracy of service information. The performance of MBSD‐sa is analyzed both numerically and using simulations. Copyright © 200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30.
Service discovery can be greatly enhanced in terms of efficiency, both regarding service discoverability and energy consumption, by piggybacking service information into routing messages. Thus, service discovery does not generate additional messages and a node requesting a service, in addition to discovering that service, it is simultaneously informed of the route to the service provider. We extended the Zone Routing Protocol in order to encapsulate service information in its routing messages. Our extended protocol, E‐ZRP, may be seen as a representative of routing layer protocols providing service discovery functionality. Simulations demonstrate the superiority of this routing layer‐based service discovery scheme over that of a similar, but application layer based service discovery scheme. In order to have a thorough evaluation of our approach we introduced a new metric, called Service Availability Duration (SAD), which characterizes the ‘quality’ of discovered services and experimentally examines the implications of network density and node mobility on the availability of services discovered with E‐ZRP, 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routing layer based service discovery protocols. Copyright © 200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