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8篇
  免费   161篇
  国内免费   205篇
化学   875篇
晶体学   9篇
力学   145篇
综合类   5篇
数学   56篇
物理学   1219篇
无线电   82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104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191篇
  2013年   203篇
  2012年   144篇
  2011年   192篇
  2010年   154篇
  2009年   189篇
  2008年   157篇
  2007年   183篇
  2006年   170篇
  2005年   144篇
  2004年   121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1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催化消除汽车尾气中氮氧化物(NOx)物种在大气环境保护方面有着重要意义.随着环保法规的越来越严格,研制活性更高,稳定性更好的 NOx催化剂势在必行.贵金属 Pt、Pd、Rh三效催化剂(TWC)能够同时去除 NOxs、CO、HxCy三种污染物,生产工艺比较成熟.其中Rh是公认的促使NOx还原为N2的最有效组分,但Rh的价格较高且资源贫乏,限制了其实际应用.所以人们一直尝试采用一种廉价的替代品.单Pd的三效催化剂,由于其相对低廉的价格,较好的耐高温性能,有可能是合适的选择[1-2].此外,以NH3为还…  相似文献   
132.
甲醛光催化氧化的反应机理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采用程序升温脱附(TPD), 电子自旋共振(ESR)及自旋捕获 电子自旋共振(ST ESR)等物理方法对甲醛光催化氧化过程中,反应物的吸附状态、自由基中间物种及反应机理 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光催化氧化空气中微量甲醛的反应条件下,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空 气中的氧气被光生电子还原为•O-2,微量水被空穴氧化为•OH.二者为甲醛的深度氧化提供了高活性的氧化剂.甲醛是通过中间产物甲酸而氧化为终点 产物二氧化碳的.  相似文献   
133.
朱鹏飞  尹晓荷  高新华  董国辉  徐景坤  王传义 《催化学报》2021,42(1):175-183,后插32-后插33
氧化锌作为一种半导体材料,具有合适的能带结构位置,高催化效率,低成本和环境可持续性,因而广泛用于光催化领域.然而,由于氧化锌的宽带隙,可见光吸收能力差以及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快速复合,极大地影响了其光催化效率.通过引入氧空位调控光催化剂的结构被证明是一种可以改善光生载流子的分离,从而提高光催化性能的有效方法.本文以ZIF-8为前驱体,采用两步煅烧法合成了具有不同浓度氧空位分布的ZnO纳米光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电子顺磁共振(EPR)、荧光光谱仪(PL)等手段系统地分析了合成的光催化剂的理化性质,并评价了它们在可见光下光催化氧化去除NO反应性能.EPR结果表明,样品中氧空位的浓度取决于温度处理的过程.通过两步煅烧法得到氧化锌中氧空位的含量高于一步直接煅烧法所得的样品.此外,随着煅烧温度升高,合成的氧化锌晶格越完好,其氧空位含量越少.UV-Vis DRS结果表明,两步煅烧法合成的ZnO与商业的ZnO及一步法直接煅烧合成的ZnO相比,其吸光范围从紫外光拓展到了可见光,表现出了更加优异的吸光性能.光催化反应结果表明,与商业氧化锌和一步直接煅烧法所得样品相比,两步煅烧法合成的样品表现出了更优异的光催化去除NO性能,并抑制了中间产物毒性NO2的产生,促进了NO的深度氧化.具体反应路径为:在光照过程中,光生电子很容易被氧空位俘获,与O2反应产生更多的超氧自由基(·O2^-),从而将NO氧化成最终的产物硝酸盐.尤其有趣的是,先在350 ℃煅烧2小时再400℃煅烧1小时的两步法样品Z 350-400的NO去除效率分别比一步法样品Z 400(400℃煅烧)和商用ZnO高出1.5和4.6倍.这表明以MOF材料衍生的具有适当量氧空位的金属氧化物为一种高效去除NO的光催化剂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4.
在室温下制备了立方体{100}、 四面体{111}、 菱形十二面体{110}和块体Ag3PO4微晶, 并进行了表征. 测定了其在不同温度下水溶液中的电导率, 结合强电解质溶液和溶解热力学理论, 得到了Ag3PO4微晶的溶解热力学函数. 以具有不同晶面的Ag3PO4微晶为模型, 研究了纳米材料溶解热力学函数的晶面效应和温度效应. 结果表明, 具有{110}晶面的菱形十二面体Ag3PO4的标准摩尔溶解吉布斯自由能()、 标准摩尔溶解焓()和标准摩尔溶解熵()最大, 具有{100}晶面的立方体Ag3PO4次之, 具有{111}晶面的四面体Ag3PO4最小; 溶解平衡常数(KSP)和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135.
升高温度可以提高反应速率和增加物质的输运,因此通过不同温度下反应机理的研究可以深入理解电催化过程,对催化剂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本工作初步建立了变温原位红外测定方法。采用温控电极,用电势测温法进行温度的校准,实验得出控温仪器加热温度Th与电极表面温度TS的关系为T_S=0.57T_h+7.71 (30°C T_h≤50°C);T_S=0.62T_h+5.12 (50°C T_h≤80°C),误差分析最大温差为1°C。利用该方法我们研究了商业Pt/C催化剂在不同温度下乙醇的电氧化过程。从循环伏安图可以明显看到随着温度的升高整体氧化电流增大,起始电位、峰电位均负移,说明热活化使得氧化反应更容易进行;第一个峰电流与第二个峰电流的比值用于定性评估CO_2的选择性,对比25°C,商业Pt/C催化剂在65°C下第一峰提高30%,说明高温有利于C―C键的断裂。对比25°C的原位红外谱图,我们发现35°C及50°C下商业Pt/C催化剂上CO_2产物的起始电位负移200 m V,说明高温下,Pt/C催化剂能在更低的电位提供含氧物种;而CH_3CHO、CH_3COOH起始电位不随温度变化。用CO_2与CH_3COOH的积分面积比来评估CO_2选择性,发现高温低电位其选择性最高,说明高温低电位有利于乙醇完全氧化生成CO_2,而高温高电位下表面吸附含氧物种占据了活性位,阻碍C―C键断裂。  相似文献   
136.
研究了弹流反常温度场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指出入口温升是压缩功发热和逆流剪切热所致,而出口局部低温是负压缩功吸热的结果,出口温度的再次微幅上升则是压缩功消失后剪切热作用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入口温升随载荷的增加而增大,随卷吸速度的增加显著升高而几乎与滑滚比无关;在高速小滑滚比工况下,接触区的最高温度有可能出现在入口位置;入口温升增加了材料在工作中经受高温的次数,对其接触疲劳寿命有不利影响;在保证润滑性能的前提下,适当减少供油量可以减小逆流,从而降低入口温升。  相似文献   
137.
流体静压型机械密封的三维传热数学模型及端面温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建立了静环倾斜时流体静压型机械密封的三维稳态传热模型,考虑流体黏度随压力、温度的变化,建立了压力、温度的控制方程,采用有限差分法,分析研究了倾斜量、结构参数及操作参数对机械密封温度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端面的最大液膜压力和最高温度随静环倾斜量的增加而增大,倾斜量越大,压黏效应越显著;端面温升受密封的结构参数、操作参数影响明显.静环端面锥角越大,温升越小;流体注入温度越低,温升越大;动环转速越高,温升越大.  相似文献   
138.
吕涛 《光子学报》2007,36(8):1471-1474
分析了温度效应对F-P腔光纤液位传感器系统的影响,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实现对温度效应的自补偿.在26℃-28℃环境温度条件下,实验结果表明,在1.87 m(水)量程内经过优化的传感系统参考光动态稳定性可达到0.059 9%,准确度误差为1.122 mm.自补偿措施对获得高准确度、长期稳定性的光纤液位传感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9.
化学实验室冷热复合通风空调系统可以有效降低能耗,实现能效提升.为了对其温度分布进行研究和分析,建立了化学实验室冷热复合通风模型,利用Fluent 2020 R2软件对该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在冷热空气送风温度和送风量比例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分析送风量的变化对温度分布的影响.定量选取28℃临界温度层位置作为评价指标,结合气流组...  相似文献   
140.
为了解决传统温湿度测量系统存在的标定和校准过程复杂而引起的精度不高的问题,文中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温湿度测量系统。该系统由瑞士SENSIR ION公司新生产的SHT11数字式温湿度传感器和日本NEC公司生产的78F9177Y单片机为核心组成,具有电路简单、免标定、精度高和可靠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