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8篇
  免费   206篇
  国内免费   126篇
化学   423篇
晶体学   10篇
力学   224篇
综合类   7篇
数学   265篇
物理学   313篇
无线电   628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61.
基于多代理的分步签名方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全  黄继海 《电光与控制》2006,13(3):105-108
首先对数字证书认证机制进行安全性分析,并结合RSA签名算法的自身特点和先验式秘密共享机制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一种基于多代理的分步签名方案。该方案一方面解决了离线签名的效率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传统签名的安全问题。最后结合分步签名的实现论证了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2.
一种新的变步长LMS自适应滤波算法   总被引:52,自引:1,他引:5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小东  贾振红  王强 《电子学报》2006,34(6):1123-1126
本文通过建立步长因子μ与误差信号之间的非线性函数关系,提出了一种新的变步长LMS(LeastMean Square)算法.该算法具有初始阶段和未知系统时变阶段步长自动增大而稳态时步长很小的特点,且克服了S函数变步长LMS算法(简称SVSLMS算法)在自适应稳态阶段μ(n)取值偏大的缺陷.理论分析和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的性能优于SVSLMS算法.  相似文献   
63.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stimation accuracy of multi-station joint Time difference of arrive/ Frequency difference of arrive (TDOA/FDOA) location with Bi-Iterative method, a solution for the position of target with Gauss-Newton optimal step length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First, get the initial estimation of target based on Two-stage weighted least-squares (TSWLS) algorithm, and then alternately solve the position and velocity of the target with Bi-Iterative method. In this paper, Gauss-Newton method is applied to iteratively solve the target position, including the detailed equations of the descending direction and the optimal iterative step length in each iterative process. Simulations are carried out to examine the algorithm's performance by comparing it with TSWLS method and Gauss-Newton method regardless of the step length.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Gauss noise variance is small, the estimation accuracy is close to Cramer Rao lower bound (CRLB) and the proposed method performs better than the other two methods. In addition, because the model which includes the position and velocity of the observation station and the target is in line with the over-the-horizon reality scene in this paper, our research has certain practical value.  相似文献   
64.
应用循环伏安、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V(Ⅳ)/V(Ⅴ)电对在石墨毡复合电极上反应的速控步骤.结果表明,V(Ⅳ)/V(Ⅴ)电对在石墨毡电极上的反应属准可逆过程,且氧化过程包含有后置化学转化步骤;该过程Tafel斜率的实验值为0.124,而理论计算的,以电化学步骤作为控制步骤的Tafel斜率约0.12,两者吻合很好,表明该氧化过程受电化学步骤控制;以等效电路拟合不同极化电位下的交流阻抗,得出该电化学反应阻抗远大于其他阻抗,意味着电化学过程可能是电极反应的控制步骤,与实验得到的极化曲线分析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65.
Polysiloxane/polyolefin copolymers have drawn much attention recently and emerged as a new group of functional polyolefin since they possess distinctive properties and find great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many areas (eg, compatibilizer, processing aid and surface modifier). However, traditional routes to synthesize polysiloxane/polyolefin copolymers generally require multi‐step labor‐consuming procedures. Herein, we report a novel one‐step synthesis of polydimethylsiloxane graft polyethylene (PDMS‐g‐PE) mimics. It was found that PDMS‐g‐PE mimics, namely vinylmethylsiloxane‐dimethylsiloxane‐(C30‐45 alkyl)methylsiloxane copolymers (short for VD‐AMS), could be formed via a one‐step synthetic procedure based on the siloxane equilibrium process between silanol‐terminated vinylmethylsiloxane‐methylsiloxane copolymer and (C30‐45 alkyl)methylsilicone. The chemical structures of VD‐AMS were characterized unambiguously using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reaction conditions and the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VD‐AMS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our experimental results, a plausible mechanism for the synthesis of VD‐AMS was propose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micrographs showed that VD‐AMS could function as an efficient compatibilizer for immiscible PE/silicone blend. Given that the precursors of VD‐AMS are commercially available with low prices and that VD‐AMS can be easily synthesized under mild conditions, we believe VD‐AMS can represent as a competitive potential compatibilizer due to its relatively low cost.  相似文献   
66.
通过简便的两步直接固相反应,即在室温下的固相自组装反应制备Ni席夫碱配合物前驱体,然后通过高温固相热解碳化和硒化反应,原位制备了N,Se共掺杂碳限域的NiSe纳米晶复合物。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热重分析(TGA)等表征技术分别对其物相、形貌结构、组分和含量等进行分析,并通过循环伏安、恒电流充放电和电化学阻抗谱等方法测试其电化学储钠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复合物中NiSe粒子的平均尺寸为100 nm,被均匀限域在N,Se共掺杂的碳基体中;得益于该结构的优势,复合物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在0.1 A·g~(-1)的电流密度下充放电循环100次后仍保持291 mAh·g~(-1)的可逆充电比容量,保持了首圈充电比容量的88%。同时,在5 A·g~(-1)的电流密度下,可逆充电比容量为197 mAh·g~(-1)。  相似文献   
67.
曲家乐  肖杰文  陈和田  刘晓鹏  王天帅  张千帆 《催化学报》2021,42(2):288-296,后插21-后插31
氨作为一种可被植物直接吸收用以合成其他有机物的重要成分,在化学化工及含氮化合物的生产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工业生产氨气采用Haber-Bosch工艺,将空气中丰富的氮气转化为氨气,但该工艺需要较高的压强和温度来促进氮气分解,因此会消耗大量能源.近年来,电催化反应发展迅速.在电催化工艺中,通过控制操作电位及电解质便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基于这种策略,各种针对能源环境的催化研究应运而生,如二氧化碳还原、水分解反应等.其中,对于氮还原的催化研究尤其是电催化设计领域研究相对较少.研究发现,在电催化剂中,异构掺杂及原子尺度的调控可以极大地影响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其中,单原子催化(SAC)因其在催化活性和催化选择性上的优势受到广泛关注.MXene是一种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或氮化物,其优异的化学性能和稳定的表面构型可以对单原子起到良好的锚定与支撑作用,是一种更具潜力的单原子催化基体.本文基于上述思想,利用密度泛函第一性原理等模拟软件,设计并研究了以MXene为基体的28种过渡金属单原子催化体系,计算并分析了各SAC@MXene体系对氮还原反应的催化效果,从限制电势、催化路径、反应机制等方面探索了其催化性能.并对体系进行了态密度、晶体轨道哈密顿量、差分电荷密度等电子结构分析,找到了适用于MXene体系的单原子催化设计原则.通过对限制电势的计算表明,Ni@MXene和Co@MXene体系具有很低的限制电势(-0.13和-0.17 V),说明这些体系在较低的启动电压下即可发生氮还原反应.研究发现了一种新型适用于SAC@MXene氮催化体系的酶促-远端反应机制.电子结构分析得到SAC原子与MXene基体的Ti原子在催化过程中存在一种协同作用.态密度及晶体轨道哈密顿量也显示出SAC原子与MXene基体Ti之间的一种轨道对称性匹配关系,揭示了这种协同作用对催化反应的积极作用.计算的氢析出反应(HER)结果也显示,在相同化学环境下,SAC@MXene体系氮还原反应相对于氢析出反应更易发生.  相似文献   
68.
研究了Pt(111)电极在0.1mol/LHClO4溶液中O2吸附与OHad脱附及氧还原反应的动力学.研究发现OHad的可逆吸脱附速率很快;在氧还原的动力学或动力学与传质混合控制区,恒电位下氧还原的电流随反应时间缓慢衰减,在转速较大,扫速较慢的情形下正向扫描过程中氧还原的电流总是明显低于逆向扫描的电流;Pt/0.1mol/LHClO4从无O2切换到O2饱和时,其开路电位迅速从0.9V增加到1.0V.结果表明,Pt(111)电极上O2解离生成OHad速率很快,ORR过程中OHad会在表面缓慢积累,氧还原反应的动力学主要由反应 OHad+H^++e→←H2O的平衡热力学决定.  相似文献   
69.
采用一步水热法合成了Cu纳米粒子负载二氧化钛纳米管材料.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能谱仪(EDS)等对材料的相组成、形貌以及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 制得的Cu-TiO2复合纳米材料长度约为100 nm, 直径10-15 nm, 其上负载的Cu纳米粒子尺寸约为5 nm. BET比表面积测试表明实验制备的Cu-TiO2复合纳米管的比表面积为154.67 m2·g-1. 通过调节水热反应时间和钛前驱体种类, 研究了该复合纳米管材料的形成机制. 结果表明: 非晶态的钛源对于成功一步合成Cu-TiO2复合纳米管至关重要. 同时, 实验中观察到铜纳米粒子的尺寸随水热反应时间延长而减小(反奥氏陈化过程), 这一现象有助于纳米粒子的可控合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明该复合纳米管在350-800 nm范围内有较强的吸收, 并在550-600 nm范围观察到Cu的表面等离子激元吸收带. Cu-TiO2界面处形成的肖特基势垒有助于加快光生载流子的输运, 提高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效率. 光催化实验表明Cu-TiO2复合纳米管在可见光下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70.
徐攀  郝秋龙  齐文宗 《激光与红外》2007,37(11):1149-1152
从金属薄膜材料的光热参数的热物性出发,利用具有人工黏滞的、自适应时间步长的前向差分算法,求解了电子和声子双温双曲两步热传导模型下的能量耦合方程,讨论了在100fs脉冲激光辐照下50nm金膜传热过程的微观机制.结果表明:电子热导率在传热过程中变化相对较大,采用常温下的值会高估其作用.热流迟滞项的引入使得电子热流出现双峰.在不同的激光强度下,电子热流的能量分布出现不同,但在电子温度梯度急剧增大的很短时间内热流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