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0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68篇
化学   288篇
晶体学   6篇
力学   58篇
综合类   4篇
数学   74篇
物理学   359篇
无线电   188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128篇
  2015年   94篇
  2014年   154篇
  2013年   167篇
  2012年   211篇
  2011年   208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144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60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61.
Carbon microcoils (CMCs) have been coated with a nickel-phosphorus (Ni-P) film using an electroless plating process, with sodium hypophosphite as a reducing agent in an alkaline bath. CMC composites hav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as microwave absorption materials. The morphology, elemental composition and phases in the coating layer of the CMCs and Ni-coated CMCs were investigat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 (EDS) and X-ray diffraction (XRD), respectively. The effects of process parameters such as pH, temperature and coating time of the plating bath on the phosphorus content and deposition rate of the electroless Ni-P coating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a continuous, uniform and low-phosphorous nickel coating was deposit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CMCs for 20 min at pH 9.0, plating bath temperature 70 °C. The as-deposited coatings with approximately 4.5 wt.% phosphorus were found to consist of a mix of nano- and microcrystalline phases. The mean particle size of Ni-P nanoparticles on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CMCs was around 11.9 nm. The deposition rate was found to moderately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pH, whereas, the phosphorous content of the deposit exhibite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Moreover, the material of the coating underwent a phase transition between an amorphous and a crystalline structure. The thickness of the deposit and the deposition rate may be controlled through careful variation of the coating time and plating bath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62.
针对市面上消防设备电源监控传感器采样精度差、通信不稳定、不符合国标规范等设计缺陷,以国家标准GB28184-2011《消防设备电源监控系统》为依据研究设计了一款电流电压型监控传感器。设计创新点在于采用RN8209G芯片进行采样,并通过CAN总线进行通信,在0~50 A电流范围内提高采样精度达到1%。设计产品已通过国标GB28184中4.7节表1中的基础实验及高低温试验要求。  相似文献   
63.
国际半导体技术发展路线图(ITRS)显示,遵循持续摩尔(More Moore)发展的数字集成电路、片上系统(SoC)和遵循超越摩尔(More than Moore)发展的多样化功能集成电路、系统级封装(SiP)是实现更高价值系统的双引擎。构成电子系统的多种功能模块均迎来了半导体集成工艺时代。提出电子系统来到了泛集成、后摩尔时代的概念,随后讨论了雷达对抗装备集成化发展趋势及几种主要的射频电路集成技术,提示了未来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64.
文中介绍一种基于高性能处理器STM32的嵌入式串口设备联网技术的系统设计,该系统充分利用UCOS-Ⅱ实时操作系统和LwIP轻量型网络协议栈的特点,采用DM9161快速以太网PHY和STM32微处理器等组成,通过以太网实现上位机客户端到串口的数据信息的双向传输,完成串口数据的网络通信.最后对系统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基于UCOS-Ⅱ和LwIP的串口设备联网系统设计是正确和高效的.  相似文献   
65.
丁煦  韩江洪  石雷  夏伟  魏振春 《通信学报》2015,36(1):129-141
在可充电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能量补给设备兼任数据采集设备的情况下,提出了可充电无线传感器网络时变动态拓扑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最大化能量补给设备驻站时间比为目标提出了最优化问题。通过分析不同时刻不同传感器节点和无线能量补给/数据采集设备的工作情况及需要遵循的约束条件,得到与原问题具有等优性的多状态线性规划问题。求解该优化问题,获得可充电无线传感器网络动态拓扑下的周期动态路由和无线能量补给/数据采集设备的工作策略。与之前的研究成果相比,优化目标值均有20%以上的提升。  相似文献   
66.
计算机的应用在当前已极为普及,而在应用过程中计算机故障也极为常见,其中硬件设备方面出现的问题尤为突出。笔者就此分析了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常见故障原理,探讨了其维修策略,希望有所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67.
近年来随着自动化的发展,电气自动化被广泛应用。电气自动化的程度相对较高,但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是电气自动化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如何加强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成为人们开始关注的焦点。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电气自动化的安全性必须要有一定的保障。安全可靠的自动化控制设备电气设备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根据国家电控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安全可靠性需要进一步加强。文章对进一步加强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问题展开了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68.
郑大安 《电讯技术》2015,55(4):458-461
针对电路模块的功能扩展带来的模块对外接口不足的问题,通过对分离式母板互联技术研究,确定了结构上分离的母板互联形式,主要对单方向分离互联母板互联设计、结构设计、印制板设计、可靠性设计等设计技术展开探讨,从一个角度解决了传统母板限制电路模块功能扩展带来的互联问题,实现了电路模块功能的有效扩展。  相似文献   
69.
通过对地铁车站通信机房空调系统运行时间、负荷特点的分析,结合地铁车站通信机房现有空调系统形式存在的缺点,分析了在地铁车站中使用下送风机房专用空调方式的可行性,为减少地铁建设投资及地铁车站空调系统设计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70.
目前传统的测试设备自检单元仅对各路激励信号和采集通道进行检查,而无法检测到工作时序逻辑,一旦测试设备时序出现异常将对产品测试安全性造成影响。为此,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时序逻辑的测试设备检测装置设计方法,介绍了检测装置的软硬件开发以及工作流程和主要功能,实际应用结果分析表明,该检测装置大幅提高了对测试设备的检测深度,在设备早期故障剔除和产品测试安全性方面均有较大的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