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232篇 |
免费 | 3625篇 |
国内免费 | 5216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30288篇 |
晶体学 | 1571篇 |
力学 | 892篇 |
综合类 | 256篇 |
数学 | 2116篇 |
物理学 | 10489篇 |
无线电 | 1046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45篇 |
2024年 | 814篇 |
2023年 | 902篇 |
2022年 | 1213篇 |
2021年 | 1459篇 |
2020年 | 1781篇 |
2019年 | 1801篇 |
2018年 | 1289篇 |
2017年 | 1709篇 |
2016年 | 1726篇 |
2015年 | 1658篇 |
2014年 | 2196篇 |
2013年 | 3419篇 |
2012年 | 2652篇 |
2011年 | 3061篇 |
2010年 | 2613篇 |
2009年 | 2884篇 |
2008年 | 2844篇 |
2007年 | 2824篇 |
2006年 | 2685篇 |
2005年 | 2466篇 |
2004年 | 2094篇 |
2003年 | 1774篇 |
2002年 | 1487篇 |
2001年 | 1271篇 |
2000年 | 1180篇 |
1999年 | 919篇 |
1998年 | 797篇 |
1997年 | 676篇 |
1996年 | 576篇 |
1995年 | 577篇 |
1994年 | 509篇 |
1993年 | 443篇 |
1992年 | 347篇 |
1991年 | 250篇 |
1990年 | 153篇 |
1989年 | 142篇 |
1988年 | 120篇 |
1987年 | 77篇 |
1986年 | 77篇 |
1985年 | 67篇 |
1984年 | 53篇 |
1983年 | 37篇 |
1982年 | 45篇 |
1981年 | 48篇 |
1980年 | 50篇 |
1979年 | 44篇 |
1978年 | 32篇 |
1977年 | 28篇 |
1976年 | 1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为提高AZ31镁合金阳极的活化性能以及抑制它的腐蚀,用电化学等方法研究了在中性3.5%Na Cl体系中,六偏磷酸钠(Na6(PO3)6)对AZ31镁合金电化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Na6(PO3)6能大幅度抑制AZ31镁合金的腐蚀,但极化程度有所增大。当Na6(PO3)6的质量分数为2.0%时,AZ31镁合金的缓蚀率高达74.9%,腐蚀后其表面均匀,且活化性能有所改善,在-1.10V处时合金的电流密度高达0.033 m A.cm-2,开路电位Eocp负移程度最大(-1.59 V),活化电位Eact负移程度最大(-1.38 V)。试验结果为AZ31镁合金作为电极材料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12.
913.
914.
915.
以乙酰基二茂铁为原料,经3步反应合成了一个新型的二茂铁衍生物——2,2-二甲基-1-[5-二茂铁基-3-(三氟甲基)-1H-吡唑-1-基]丙-1-酮(4),其结构经1H NMR,ESI-MS,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4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7.805 6(4),b=20.906 1(11),c=11.124 6(6),β=93.820(2)°,V=1 811.33(17)3,Z=4,Dc=1.482 g·cm-3,μ=0.872 mm-1,R1=0.034 8,wR2=0.089 2。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4的电化学性质。结果表明:4有一对可逆的氧化还原峰,Epa=0.640 V,Epc=0.482 V,ΔE=153 m V。 相似文献
916.
采用纳米Fe3O4粒子(nano-Fe3O4)和石墨烯(Reduced Graphene Oxide,RGO)制备了nano-Fe3O4-RGO复合材料修饰玻碳电极(nano-Fe3O4-RGO/GCE),采用循环伏安法(cyclic voltammetry,CV),方波伏安法(square wave voltammetry,SWV),计时电流法(chronoamperometry,CA),计时库仑法(chronocoulometry,CC)研究了吡罗昔康(Piroxicam,PC)在此复合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电化学动力学性质。实验结果表明,与GCE相比,nano-Fe3O4-RGO/GCE对PC的电化学氧化作用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氧化峰电流显著增加;对各种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测得峰电流Ipa与PC浓度在2.0×10-6~2.0×10-4mol·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5.3×10-7mol·L-1,加标回收率为100.0%~104.0%。该方法快速,灵敏,并将nano-Fe3O4-RGO/GCE用于市售吡罗昔康片剂的测定,结果符合定量测定要求。 相似文献
917.
提出了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测定人体血浆,尿样中加替沙星含量的方法。在p H5.5~6.5的HAc-Na Ac缓冲溶液中,加替沙星(Gatifloxacin,GTFX)与Tb(Ⅲ)反应形成的二元螯合物共振瑞利散射(Resonance Rayleigh Scattering,RRS)强度极弱,但当其进一步与酸性染料茜素红反应形成三元离子缔合物时,RRS显著增强,其最大散射波长分别位于373 nm和605nm处。在373 nm处,方法的线性范围和检出限分别为0~5.26μg·m L-1和7.5 ng·m L-1。本法简便、快速,并具有良好的选择性,用于片剂,人尿液和血浆中加替沙星含量的测定,其回收率在96.1~104.5%。 相似文献
918.
以2-氯-3-硝基-5-溴吡啶为起始原料,经取代反应、水解反应、Suzuki偶联反应得到6-甲基-5-硝基-3-吡啶硼酸频哪酯。反应总收率为51%,中间体及目标产物结构由IR和1H-NMR表征。 相似文献
919.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3V2(PO4)3/C.通过恒电流充放电测试、循环伏安(CV)、电化学阻抗谱(EIS)等方法,研究了Li3V2(PO4)3/C在不同电压区间的电化学行为(3.0-4.5 V和3.0-4.8 V).结果表明,3.0-4.8 V电压区间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均不及3.0-4.5 V电压区间的.3.0-4.5 V区间0.1C (1C=150 mA?g-1)倍率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27.0 mAh?g-1,循环5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99.5%,而3.0-4.8 V区间的分别为168.2 mAh?g-1和78.5%.经过高倍率测试后再回到0.1C倍率充放电,3.0-4.5 V和3.0-4.8 V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初始0.1C倍率的99.0%和80.7%.经过3.0-4.8 V电压区间测试后,少部分第三个锂离子能够在低于4.5 V的电压脱出,使3.0-4.5 V电压区间的放电比容量提升了7.4%. CV结果表明3.0-4.8 V区间的容量损失主要表现为第一个锂离子的不可逆损失.极片的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经过3.0-4.8 V测试后, Li3V2(PO4)3的结构发生了轻微的改变.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测试结果表明循环后的电解液中含有少量的V.结构变形和V溶解可能是Li3V2(PO4)3在3.0-4.8 V区间容量衰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20.
设计合成了4种对称的以不同供/吸电子基团为共轭桥、两端连接meso位苯或噻吩取代的新型氟化硼二吡咯甲川(BODIPY)衍生物;通过1H NMR,13C NMR和MS等手段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并采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及循环伏安(CV)等方法研究了其光电性能.紫外光谱数据表明,BODIPY结构具有明显的特征吸收,中间的桥联基团无论是强供电子的苯并二噻吩(BDT)还是强吸电子的苯并噻二唑(BT)均不能使整个分子产生明显的分子内电子迁移(ICT).另一方面,meso位的取代基可与BODIPY核产生微弱的ICT,且meso位噻吩取代的分子比meso位苯环取代的分子表现出更强的ICT.紫外光谱数据和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meso位噻吩取代的分子比meso位苯环取代的分子具有更低的氧化电位和更窄的能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