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83篇
  免费   523篇
  国内免费   368篇
化学   196篇
晶体学   16篇
力学   219篇
综合类   23篇
数学   60篇
物理学   1154篇
无线电   4406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36篇
  2022年   157篇
  2021年   176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136篇
  2016年   149篇
  2015年   160篇
  2014年   330篇
  2013年   262篇
  2012年   386篇
  2011年   415篇
  2010年   422篇
  2009年   399篇
  2008年   391篇
  2007年   260篇
  2006年   247篇
  2005年   234篇
  2004年   211篇
  2003年   238篇
  2002年   181篇
  2001年   164篇
  2000年   106篇
  1999年   118篇
  1998年   90篇
  1997年   86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71.
采用分子束外延法分别在650-920 ℃的Si(110)和920 ℃的Si(111)衬底表面生长出铁的硅化物纳米结构,并主要分析了920 ℃高温下纳米结构的形貌、组成相及其与Si 衬底的取向关系.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研究表明,920 ℃高温下,Si(110)衬底上生长的铁硅化合物完全以纳米线的形式存在,且其尺寸远大于650 ℃低温下外延生长的纳米线尺寸;Si(111)衬底上生长出三维岛和薄膜两种形貌的铁硅化合物,其中三维岛具有金属特性且直径约300 nm、高约155 nm,薄膜厚度约2 nm. 电子背散射衍射研究表明920 ℃高温下Si(110)衬底上生长的纳米线仅以β-FeSi2的形式存在,且β-FeSi2相与衬底之间存在唯一的取向关系:β-FeSi2(101)//Si(111);β-FeSi2 [010]//Si[110];Si(111)衬底上生长的三维岛由六方晶系的Fe2Si 相组成,Fe2Si 属于164 空间群,晶胞常数为a=0.405 nm,c=0.509 nm;与衬底之间的取向关系为Fe2Si(001)∥Si(111)和Fe2Si[120]//Si[112].  相似文献   
72.
报道了在Bi(001)衬底上从第一层开始形成的红荧烯晶体薄膜.随着覆盖度的增加,红荧烯薄膜的结构会发生从自组装到混合相的转变.在混合相中存在着红荧烯的晶体畴和分子自组装形成的畴壁.特别是,我们在这种晶体畴中发现了Kurdjunov-Sachs(KS)转动外延和巨大的压缩应力.随着覆盖度的增加,红荧烯薄膜会按照逐层生长的模式进行,直至第四个分子单层.我们认为,转动外延过程中所产生的巨大压缩应力是导致晶态红荧烯薄膜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73.
根据LED光源特性和目标面光强的分布要求,采用正交试验法,对显微镜的LED照明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利用TracePro软件对所设计的系统进行光线追迹仿真,结果表明,在Φ50mm的范围内照度均匀性达到83.7%,能量利用率达到52.8%。该结构简单,成本低,易于实现。  相似文献   
74.
《光学学报》2010,30(9)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尺寸液晶照明系统的综合性能,并符合动态显示的技术要求,提出了一种直下式导光板模块化设计方法,并以其作为指导,设计了一种采用导光板的直下式照明结构模块。对模块进行了照明仿真计算,其均匀性大于80%,满足大尺寸液晶面板的照明需求。在该模块拼接的基础上进行了动态显示的模拟,并对单个导光板模块进行了实验的验证。  相似文献   
75.
电化学STM技术在金属腐蚀科学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电化学STM在金属腐蚀电化学研究领域的技术优势.其最大特点是可以在金属腐蚀环境中和原子/分子水平上,实时、原位、三维空间观察,并可以通过电位控制表面电极过程.综述了电化学STM在钝化膜结构、缓蚀剂的自组装膜、金属表面原子的活性溶解等揭示腐蚀缓蚀机理的研究领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6.
合成并表征了环糊精与聚1,3-二氧五环的结晶内含复合物.聚1,3-二氧五环分子链上较高的氧原子密度使其能与3种常见的环糊精均形成结晶内含复合物.使用了红外光谱, 热重分析,X射线衍射,氢核磁共振,13C NMR,电子扫描显微镜对结晶内含复合物进行了研究.通过热重分析发现,结晶内含复合物比纯的环糊精更稳定.X射线衍射显示结晶内含复合物为隧道状结构.通过固体碳13交叉极化/魔角自旋核磁共振可以看出,在结晶内含复合物中环糊精的构象非常对称,而纯环糊精分子本身的构象不够对称.通过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了α -环糊精与聚1,3-二氧五环结晶内含复合物的表面形貌.  相似文献   
77.
张旭红  王淑萍 《化学进展》2010,22(9):1709-1719
单分子磁体是指那些在磁场下能够被磁化,当磁场去除后仍能保持磁性的单个分子。由于在信息处理和储存方面具有潜在的广泛应用前景,单分子磁体日益成为化学、材料科学和物理等学科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同时含有镧系金属离子和过渡金属离子的3d-4f单分子磁体更是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兴趣。本文阐述了3d-4f单分子磁体的优势,总结了3d-4f单分子磁体的常见合成方法及其磁性,分析了影响3d-4f单分子磁体磁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78.
采用一种在低剪切应力场下纳米复合材料的加工方法,制备得到纳米炭黑(CB)粒子在聚丙烯(PP)中以纳米尺度分散的聚合物导电复合材料.扫描电镜观察表明CB粒子在纳米复合材料中以纳米尺度存在,并均匀的分布在PP基体中.电性能测试发现,通过这种低剪切混合方法得到的纳米复合材料具有非常低的导电逾渗阈值(vc=2.49vol%)和较高的临界电阻指数(t=5.82),很大的偏离了普适逾渗理论.基于隧道逾渗模型对体系的电导率进行了模拟,并对CB的分散状态与导电网络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当纳米CB粒子以纳米尺度分散于基体中时,并不遵从接触导电机理,而是隧道逾渗机理在CB/PP纳米复合材料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79.
H2NCH2CN+H2O→H2NCH2C(OH)NH是一个重要的反应, 涉及到星际媒介中甘氨酸的形成, 与早期地球上的氨基酸起源有关. 如果没有考虑氢隧道效应, 在MP2/6-311+G(d,p)级别上计算反应能垒是254.7 kJ·mol-1, 在星际媒介中该气相反应很难进行. 在星际媒介冰颗粒表面上, 水分子催化反应增强了该化学反应的活性. H2NCH2CN与(H2O)3反应中的两个水分子作为催化剂降低活化能77.5 kJ·mol-1和活化自由能70.9 kJ·mol-1, 并且通过氢键桥协同传递质子. 量子氢隧道对于该反应进行至关紧要,采用小弯曲隧道(SCT)近似和正则变分过渡态理论(CVT)方法研究. 温度50 K时, 速率常数kSCT/CVT为1.86×10-23 cm3·molecule-1·s-1, 表明在星际媒介中通过质子隧道机理该反应容易进行. 研究结果与地球上的氨基酸起源于地球本身物质的观点相一致.  相似文献   
80.
艾慧  陶凤岗  徐伟 《有机化学》1999,19(6):574-581
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最大优点是可达到原子量级的分辨率。本文综述了STM对有机分子的结构、聚集形态及其反应过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