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73篇
  免费   719篇
  国内免费   574篇
化学   648篇
晶体学   73篇
力学   270篇
综合类   119篇
数学   360篇
物理学   919篇
无线电   7477篇
  2024年   205篇
  2023年   566篇
  2022年   483篇
  2021年   416篇
  2020年   216篇
  2019年   185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261篇
  2016年   295篇
  2015年   269篇
  2014年   643篇
  2013年   471篇
  2012年   526篇
  2011年   473篇
  2010年   460篇
  2009年   602篇
  2008年   608篇
  2007年   410篇
  2006年   432篇
  2005年   432篇
  2004年   410篇
  2003年   432篇
  2002年   233篇
  2001年   180篇
  2000年   114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9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61.
Ag_3PO_4由于具有独特的活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光催化领域.然而,由于其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快速复合, Ag_3PO_4的光催化性能在几个循环之后显著下降,光腐蚀限制了它的实际应用.因此,亟需设计一种新型的复合光催化剂来抑制电子空穴对的快速复合.而Z型复合光催化剂可综合不同光催化剂的优点,克服单一光催化剂的缺点.Z方案体系使用两个窄带隙的催化剂取代宽带隙的光催化剂,从而可以捕获更多的光子.并且光催化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分开进行,可以有效地防止电子和空穴的复合,从而大大提高复合光催化剂的性能.本文通过微波水热法和简单搅拌法成功地制备了Z机制WO_3(H_2O)_(0.333)/Ag_3PO_4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N2吸附-解吸等温线、比表面积测定、紫外-可见光谱和光电流曲线等方法对WO_3(H_2O)_(0.333)/Ag_3PO_4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通过这些表征,我们确定了所研究的光催化剂物相高度匹配;确定了光催化剂的形貌:确定了复合光催化剂是复合物,而不是简单的混合物;确定了光催化剂中光生电子和空穴的结合、分离效率;研究了光催化剂的吸收边以及带隙.光催化降解测试发现, WO_3(H_2O)_(0.333)/Ag_3PO_4复合材料在可见光下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这主要归因于WO_3(H_2O)_(0.333)/Ag_3PO_4的协同作用.其中15%WO_3(H_2O)_(0.333)/Ag_3PO_4的光催化活性最高,在4min内几乎将30m L20mol/L的次甲基蓝完全降解.并且,复合材料的稳定性也得到很大提升.经过5次循环反应后, 15%WO_3(H_2O)_(0.333)/Ag_3PO_4的降解效率仍可以维持在88.2%.相比之下,纯Ag_3PO_4的降解效率仅为20.2%.这表明添加WO_3(H_2O)_(0.333)可以显著提高Ag_3PO_4的耐光腐蚀性.最后,我们详细研究了Z-机制机理.在可见光照射下, Ag_3PO_4和WO_3(H_2O)_(0.333)的表面产生电子-空穴对.WO_3(H_2O)_(0.333)的光生电子首先转移到其导带,然后迁移到Ag_3PO_4的价带中与空穴结合.因此, Ag_3PO_4的光生电子和空穴被有效分离,光生电子连续转移到Ag_3PO_4的导带界面.这样, Ag_3PO_4的导带界面上积累了大量的电子,并且在WO_3(H_2O)_(0.333)的价带界面中积累了大量的空穴.在空穴的作用下,–OH与h~+反应生成·OH,·OH与污染物甲基蓝反应生成CO_2和H_2O.同时,大量的H~+和O_2与电子反应,在Ag_3PO_4的导带界面处产生H_2O_2.之后, H_2O_2与电子反应产生·OH,·OH与甲基蓝反应形成CO_2和H_2O.这样,光生电子和空穴连续分离,大大提高了光催化反应速度,最终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得到极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2.
采用后嫁接法制备了不同铝负载量的Al-MCM-41分子筛。运用XRD、N2吸附-脱附、NH3-TPD、Py-FTIR等方法对分子筛进行物性表征,利用固定床评价其对噻吩的吸附性能。通过将分子筛吸附噻吩能力与分子筛的酸性质及织构性质进行关联,考察烯烃存在对Al-MCM-41活性位物种吸附脱硫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铝物种的引入即产生了B酸中心,也同时产生了两种类型的L酸中心L1和L2。引入低含量铝物种利于形成B酸中心和L1型酸中心,引入高含量铝物种利于形成L2型酸中心。其中,L2型酸中心对噻吩的吸附效果最佳。烯烃和噻吩在B酸中心发生竞争吸附和催化转化反应,且催化转化反应占主导地位。L2酸中心的存在促进了B酸中心上的催化转化反应,其所生成的大分子硫化物取代噻吩吸附在分子筛酸活性中心上提高了Al-MCM-41分子筛的饱和吸附硫容量。  相似文献   
163.
卟啉类化合物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可以为制备新型金属卟啉与蛋白质的结合体及卟啉类化合物的功能开发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当前仿生化学、生物有机、医药化学等领域中的热门研究课题。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具有不同结构特点的卟啉类化合物与人血清白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并展望了该研究方向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4.
蔡苹  胡锴  罗威  邓鹤翔  程功臻 《大学化学》2019,34(10):41-44
详细介绍了武汉大学"化学拔尖计划"的探索与实施,包括学生的选拔机制、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学生的选拔依照"严入口、小规模、高水平"的原则进行;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四个方面介绍了学生的培养模式;对学生的管理采用导师制和书院制并行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5.
缺陷调控是固体化学中的基本问题,也是决定材料性能的核心要素。基于缺陷调控的忆阻效应将给未来电子信息领域带来全新的变革。本文综述了无机固体材料中忆阻效应的研究进展,主要总结了忆阻效应的产生机制和忆阻材料的类型,结合原子级p-n结的相关工作,提出深入明确电场下缺陷迁移机制将是从无机固体化学角度研究忆阻效应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66.
基于化学气相反应法,以高纯Si和SiO2为反应源材料,在碳纤维表面原位生长β-SiC纳米纤维。采用XRD、SEM和TEM 等分析测试手段对SiC纳米纤维进行了表征分析,研究了不同反应温度和时间对生成β-SiC纳米纤维微观形貌和结构的影响,并探讨了β-SiC纳米纤维的生长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采取化学气相反应法能够制备高质量、高纯度的β-SiC纳米纤维,纳米纤维的直径约为100~300 nm。随着反应温度的提高和时间的延长,纳米纤维的产额增加,且微观组织形貌发生了变化。结合制备过程和纳米纤维微观结构的观察分析,表明气-固(VS)机制是SiC纳米纤维生长的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167.
通过将BiOBr纳米片与g-C3N4复合,然后原位还原,合成了具有纳米花状结构的三元异质结光催化剂g-C3N4/Bi/BiOBr.对g-C3N4/Bi/BiOBr的结构、形貌、元素价态和光学性能等进行了表征和研究.评估了g-C3N4/Bi/BiOBr对气体甲醛的光催化降解活性. g-C3N4/Bi/BiOBr在可见光照射下降解甲醛的活性与g-C3N4、 BiOBr单体和g-C3N4/BiOBr二元复合物相比显著提高. 20%-g-C3N4/Bi/BiOBr复合物可以在60 min内(λ> 400 nm)降解80%的气态甲醛(初始浓度0.16 mg·L-1).  相似文献   
168.
A dehydroabietic acid glycidyl methacrylate ester (DAGME)-bonded silica stationary phase (Sil-DAGME) was fabricated in this paper. The DAGME was firstly prepared using dehydroabietic acid and glycidyl methacrylate via a ring-opening addition reaction, and then grafted onto the surface of a thiol-functionalized spherical silica by click reaction to obtain the Sil-DAGME. The successful immobilization of DAGME on the silica was confirmed through series of characterizations including 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thermal gravimetric analysis (TGA)and elemental analysis (EA). The chromatographic performance and retention mechanisms of Sil-DAGME were validated using a variety of compounds including alkylbenzenes, Tanaka standard test mixtures,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henols and flavonoids. Meanwhile, the Sil-DAG⁃ME exhibits multiple interactions, including hydrophobic, π-π and hydrogen bonding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tationary phase and the analytes during the separation process due to the co-existing of benzene ring, carbonyl group, hydroxyl group and hydrophobic rigid tricyclic hydrophenanthrene skeleton in the DAGME on the silica surface. Based on synergistic action of multiple retention mechanisms, the probe molecules metioned above achieved ideal resolution and flexible selectivity in separation. In addition, the Sil-DAGME not only exhibited good stability, repeatability and reproducibility with the run-to-run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 (RSDs) of 0. 050%-0. 19% (n = 10), the daytoday RSDs of 0. 25%-1. 0% (n = 7), and the column-to-column RSDs of 0. 78%-2. 1% (n = 3) for the retention time, but also showed an excellent separation ability for Yew tree bark extract. In short, the application of dehydroabietic acid in chromatographic separation materials not only provided a new approach for the separation and detection of paclitaxel, but also presented a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stationary phase using natural product rosin as functional ligand. © 2023, China Association for Instrumental Analysis.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169.
层状富锂材料具有超过250 mAh∙g−1的高可逆比容量,被认为是下一代高比能锂离子电池最具商业化前景的正极材料之一。然而,层状富锂材料在实际应用之前仍需解决诸多挑战,如高电压氧释放、层状到岩盐相的结构变化、过渡金属离子迁移等结构劣化,并由此带来了较低的初始库伦效率、电压/容量的衰减以及循环寿命的不足。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层状富锂材料改性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综述全面介绍了层状富锂材料的结构、组分以及电化学性能,在此基础上对材料改性策略进行了系统阐述,详细介绍了体相掺杂、表面包覆、缺陷设计、离子交换和微结构调控等一系列改性策略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最终提出了高容量和长循环层状富锂材料和高比能锂离子电池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70.
刘胜  梁媛  王思雨 《化学通报》2023,86(7):824-832
本文综述了土壤多孔介质中胶体迁移的释放与沉积机制、影响胶体迁移的多种因素以及土壤中胶体与各种污染物的协同迁移作用,总结了模拟胶体迁移的数学模型以及计算机软件的应用。研究表明,胶体在土壤中的迁移主要受应变、附着、薄膜应变等迁移机制的影响,多孔介质的性质、流体的性质以及胶体自身的性质也会影响胶体的迁移。此外,胶体能有效吸附地下水多孔介质中的有机或无机污染物,并对其在地下环境中的迁移产生显著影响。目前已有许多学者通过数学模型来模拟胶体在土壤中的迁移过程,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也将促进更加先进的软件模型应用到胶体迁移的模拟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