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化学   3篇
力学   4篇
物理学   30篇
无线电   10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吴燕 《导航》2004,40(3):1-4
无论是飞船、航天飞机还是空间站,其发射过程和运行阶段都有相通性,所以它们的电子设备也有相同之处。航天器上的电子设备主要完成的功能是飞行控制、导航、通信和分系统的管理。本文在阐述了空间站导航系统要解决的问题后,着重介绍了国际空闻站的引导、导航与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52.
北京时间2011年5月16日晚8点56分,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升空,开始了其谢幕之旅。"奋进号"航天飞机此次行动,搭载了用于寻找反物质宇宙以及暗物质来源的阿尔法磁谱仪2,这是继人类基因组计划、国际空间站计划、大型强子对撞机计划后又一大型国际科技项目。中国科技人员参与了阿尔法磁谱仪的研制工作。据阿尔法磁谱仪首席科学家丁肇中表示,目前磁谱仪工作良好,其成果很令人期待。  相似文献   
53.
 AMS 实验
阿尔法磁谱仪(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简称AMS)是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简称ISS)上唯一的大型高能粒子探测器,也是人类送入太空的第一个大型磁谱仪。AMS 实验是丁肇中教授领导的大型国际合作项目,其科学目标是寻找宇宙中的反物质、暗物质及精确测量宇宙线的成分和能谱。参加AMS 实验的科学工作者来自三大洲(美洲、欧洲、亚洲)的16 个国家(地区),共有60 个大学或研究机构,600 多人。  相似文献   
54.
黄建国  易忠  孟立飞  赵华  刘业楠 《物理学报》2013,62(22):229401-229401
“快速充电事件”是国际空间站2006年首次观测到的一种充电现象, 在出地影瞬间的1–3 s内航天器结构体被迅速充到-30–-70 V的负电位, 显著超过空间站的安全设计标准, 一度引起国际航天界的关注. 目前国际上对“快速带电”的研究尚不充分. 基于Furguson等的研究, 本文建立了快速充电的物理模型, 对快速充电的机理和规律给出了合理的解释. 计算及分析结果表明: 快速充电是在航天器出地影瞬间由高压太阳电池阵的光伏激发过程驱动的, 是一种非平衡态的充电过程; 快速充电脉冲主要是由于在太阳帆板电压的快速启动过程中帆板上 的电子充电电流未及时被玻璃盖片的充电所阻塞而导致的, 当快速充电过程达到平衡时便表现为“正常充电事件”; 快速充电的幅度主要取决于太阳帆板电压的启动时间、启动方式等, 因此表现出一定的离散性, 但随着等离子体密度的增大而衰减, 与国际空间站观测结果一致. 关键词: 表面充电 等离子体 国际空间站 高压太阳电池阵  相似文献   
55.
金今 《无线电》2012,(2):48-49
搜罗全世界关于机器人的新闻报给你听! 美国宇航局成功测试漂浮机器人 在科幻小说和电影中,经常描述可以漂浮在空中的机器人。从科学角度出发在地面上研制能够漂浮起来的.较沉重的机器人是非常困难的.但在国际空间站的低重力环境下,  相似文献   
56.
《物理通报》2009,(6):27-27
人们经常用以比力气的两项趣味运动—拔河和扳手腕在太空都难以进行。这是正在国际空间站长期工作的日本宇航员若田光一和同事2009年6月6日晚实验的结论。综合日本媒体2009年6月7日报道,若田光一和加拿大同事在国际空间站日本“希望”号实验舱中进行了几项有趣的实验。在拔河比赛中,他们把毛巾拧成长条形代替麻绳,  相似文献   
57.
光学二极管     
太空机器人系统是一种专为协助航天员完成太空行走设计的。据统计,目前航天员太空行走任务繁重,仅安装国际空间站就需要航天员进行太空行走160次,在舱外停留时间约1920小时。而在太空中工作使用机器人无疑是最安全、高效的。  相似文献   
58.
刘音华  李孝辉 《物理学报》2018,67(19):190601-19060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许多基础前沿领域要求时间比对的精度为几十皮秒甚至更高.空间站上的原子钟系统比地面钟性能更优,但传统的共视时间比对方法应用于空间站共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基于广义相对论分析了精度为几十皮秒的空间站共视时间比对原理,考虑了所有的皮秒级以上的时延项;结合空间站共视时间比对原理,仿真分析了空间站对于中国几大主要地理城市的可见性,分析结果表明部分地区存在共视时间比对的工作盲区.结合理论和仿真研究了空间站轨道误差对传统共视时间比对方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传统共视时间比对方法不能有效地抵消轨道误差,其对共视时间比对的影响在几百皮秒量级.提出了空间站分时共视时间比对新方法,介绍了该方法的主要原理和优势.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新方法的有效性,能够实现几十皮秒精度的两地面站远距离共视时间比对,同时解决了传统共视方法的工作盲区问题.  相似文献   
59.
"空间站"这个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897年,当时德国科幻作家K·拉塞维茨认为"空间站"是太空旅行的关键。1968年,这个幻想搬上荧幕,美国著名电影制片人斯坦利·库勃利克在电影《2001年:星际旅行》中想象了一个巨大的通往月球和木星的地球轨道空间站。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